当前位置 :汕尾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时间:2019-04-18    来源:2018-04-02   作者: 汕尾市气象局    【字体:      

 

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    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奋发努力,气象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时代要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象事业发展 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期间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审议。《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 - 2015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相关部署,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气象 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四)深化城市气象服务

  (五)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 

  (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七)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五、加强业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三)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四)增强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 

    六、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一)气象卫星系统工程 

  (二)天气雷达工程 

  (三)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五)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工程

  (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八)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九)海洋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工程 

  (十)国家气象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工程

  (十一)数值预报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工程 

  (十二)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 

  (十三)区域和省级重点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三)推进科技创新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六)坚持依法行政


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重点项目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气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树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发展理念,确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不 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的战略任务,形成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新格局。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 害防御规划(2009 - 2020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等先后发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地、县气象灾害专项预案体系初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制度不断完善,公众防范气象灾 害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应对了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冬麦区特大干旱和初冬 北方大范围暴雪、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积极 贡献。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家气候变 化专家委员会,参与编制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编制完成第一、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牵头协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工 作,组织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谈判。气候业务系统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中国气 候观测系统和多圈层耦合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影响评估,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战略 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科学依据。完成了全国陆地和近海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和区划。广泛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科普宣传。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 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建设的世界气象馆首次以气象主题独立参展世博会, 获得了国际展览局颁发的上海世博会评委会特别奖。圆满完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发灾害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气象保障任务。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实施了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 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等重点工程。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技术升级换代和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和在轨备份。新建新一 代天气雷达73部,形成了由16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基本形成风廓线雷达局部观测业务试验网,全面实现高空观测技术换代。地面气象基本要 素实现观测自动化,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建成了400座风能观测塔、12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85个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10 个空间天气观测站。温室气体实现在线观测。启动了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了全国基本观测业务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和适应现行观测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要求的气 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国内气象数据收集、分发能力分别提高6倍和16倍。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总运算能力达到50万亿次/秒,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多尺度通 用同化预报系统实现了准业务运行。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比2006年提高2%,台风路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气 象)科研专项,启动实施了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气象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气象科技 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风云二号C星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 报模式系统”、“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气象防灾减灾电视系列片《远 离灾害》”等五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施“双百计划”、“强基工程”等人才工程,气象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专业分布逐步优化,继续教育和大规 模岗位培训成效显著,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 主体、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注重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增强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 职能。广泛推进开放合作,积极开展气象科技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第二步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气象 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提升“四个能力”、实现“四个一流”的攻坚时期。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围绕提供“一流服务”的发展宗旨,气象 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需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影响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福祉安康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各级党委和政府将 更加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公众将更加关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有效防范。气象发展面临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和增强公众防灾意识的新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任务。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博弈 将更加激烈,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未来五年,我国将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适应 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 影响评估,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强化气候变化问题国家外交、内政决策支撑作用,将赋予气象发展新任务。

  世界科技竞争带来新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 中,各国都把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竞相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地球环境观测、地球综合模拟预 测、气候系统模式和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在气象科技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不利局面,将对 气象发展带来新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新使命。我国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节能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为主要内 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以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 设中,以及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市场开放的进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气象服务需求,气象发展将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新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 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公众提供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公共气象服务,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