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等地白天高温酷暑,下午或夜间又突降暴雨,不少网友调侃,仿佛天空在“下开水”。老天“下开水”究竟是怎么回事?从气象的角度怎么看?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马学款。
“下开水”对应的是前有闷热高温、后有热对流强降雨的情形。马学款介绍,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小的“炙烤型”干热型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蒸煮型”闷热型高温。广东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湿度大,因此闷热型高温天气常见。
夏季午后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白天太阳炙烤大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近地面大气被加热膨胀,能量聚集的同时形成上升的暖湿气流,或者由地面受热不均等形成的辐合抬升,激发出对流强烈的雷雨云团,出现局地性、突发性的雷暴、短时大风和强降雨等天气现象,气象上称之为“热对流”,由此便会出现气象台先后发布高温预警和暴雨(雷电)预警的情况。
马学款指出,虽然雷雨频频,但对流云团尺度小、降水持续时间短,只有受雷雨影响的局部地区会出现降温效果,而大范围高温天气不会因此得到缓解。“在降水初始阶段,由于原本空气湿度大,雨水刚落到炙热的地表便会形成部分蒸发,让人感觉更闷热,甚至有一种热浪袭来的感觉。”他说。
实际上,“下开水”现象并不仅局限于华南地区,华东、华中地区如福建、浙江、上海、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也常常出现类似的天气。这些地区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空气湿度较大,容易出现高温和热对流,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专家建议,高温天气公众要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或户外运动,户外工作人员应定时休息并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饮品;当预报有强对流天气时,公众要注意防风防雷,防范因暴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以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尽量减少外出,若出门在外则应绕开积水地带,远离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保持警惕、做好自身防护。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