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

暂无 气象台发布

暂无 更新

  •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
  • AQI:
  • PM2.5:
工作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广东气象向海图强 科技筑梦深蓝

发布日期:2023-05-22 11:59:28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4314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蜿蜒,42万平方公里海域辽阔壮观,这是向海而兴的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家底,也是开展海洋气象研究的天然试验场。多年来,这里的气象人夙兴夜寐,在海洋中寻找着关于天气气候的答案,构筑起一个深蓝的气象梦想。

扩展半径 气象观测走向远海

当第一抹朝霞把海平面染成金黄,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莲头半岛的电城镇沿海已是马达声隆隆,渔民们驾驶着渔船竞相出港。

这个三面环海的小镇,是台风、暴雨、强对流、海上大风、海雾以及破坏性海浪和风暴潮多发区。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黄健博士以及他所在的海洋气象团队已在此驻扎了18个年头。

18年间,他们从零起步,在海边的荒野滩涂建起了先进的陆基观测站,填补了我国海洋气象综合观测领域的空白;克服海上工程建设难题,在离岸6.5公里的海上建成我国第一个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在更远的100公里海面上设置了10米直径海洋气象浮标,并计划今年利用海上无人艇在外海开展海洋与大气观测……一步一步,如拼“拼图”一般,拼出了我国首个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雏形,推动着我国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的脚步从陆地迈向海洋,从近海走向远海。

“采集第一手海洋与大气数据对研究南海海洋灾害性天气系统尤为关键。基地的建设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台风、海雾、强对流和海上大风等天气过程的边界层过程和致灾机理,优化和改进现有数值预报模式的海洋-大气通量参数化模块,积累了宝贵的实测数据。”黄健说。

这幅“拼图”还在继续完善。广东茂名市第二大岛——大竹洲岛原本是一座无人岛,随着黄健博士的团队在此开荒,更大规模的海洋观测试验基地正在规划之中。

建成后,浩渺的南海之上,将再多一双凝望的“气象之眼”,为我国海洋和大气探索技术以及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

聚焦核心 预报能力全面提升

自2008年首次对超强台风“黑格比”开展野外观测试验以来,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已经坚持了15年,成功获取了30多个台风的信息,为研究台风机理、提升台风预报技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

数值预报是现代气象科技发展的“心脏”,如今在广东,这颗“心脏”已是“国产心”。科研团队多年来坚持自主研发,攻克多个“卡脖子”问题,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9公里分辨率CMA-TRAMS南海台风模式,并解决了气象应用的编译、参数配置、运行效率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确保该模式在“鲲鹏”高性能计算机上顺利移植并高效运行,实现数值预报模式全面国产化建设。

2022年7月,近20年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南海土台风“暹芭”激发多个龙卷,历史罕见。CMA-TRAMS模式提前6天便预报出“暹芭”的生成,且在台风登陆过程中精准把握了降水落区和强度,为政府部门和公众争取到了充足的应对时间。

一个月后,台风“马鞍”来袭,CMA-TRAMS模式同样表现出色,比其他全球模式提前7天精准预报了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

与此同时,团队还开展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试验,如国际上少有的海洋飞沫过程观测,他们已开展了近十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数据。

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辛苦严谨又漫长,但正是有这些“涓涓细流”的存在,终将汇聚成科技创新的“滚滚浪潮”。

强化应用 立足湾区面向世界

“国内外对海洋气象的研究,所面临的很多基础科学问题是一样的,但服务对象不一样,我们更关注本地化的研究和应用。”黄健表示。

2007年到2020年,团队对华南20多个典型海雾个例进行观测,以此研发了华南沿海海雾模式预报系统,在2018年春节期间,系统准确预报出琼州海峡海雾过程,为春运安全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服务湾区,广东省气象部门还将这份“红利”辐射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今年即将在广东举行第八届台风业务培训班,广东省气象局提前谋划,将台风模式、智能网格预报对台风的业务体系建设以及广东防台风机制建设等特色内容列入课程,授人以渔,帮助东南亚各国提升防台风能力。

经略海洋长风起,筑梦深蓝正当时。在美丽的南海之畔,海岸线犹如一张充满力量的弓,蓄势待发。海天之上,气象人将继续追寻那个深蓝色的梦想,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辐射世界,奏响海洋气象科技新的乐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