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

暂无 气象台发布

暂无 更新

  •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
  • AQI:
  • PM2.5:
工作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无疆大气 手足情深 一线视角回望—— 内地与澳门气象合作的温暖瞬间

发布日期:2019-12-21 13:20:06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杨群娜 通讯员 林泽金

  濠江流彩,莲花盛开。蓬勃发展的澳门,如明珠般镶嵌在南海之滨。

  这颗小而精的明珠,从天气的大尺度看却也存在天然“弱项”——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二岛组成的它,陆地面积不过30余平方公里,对于上下游天气系统和行踪莫测的灾害性天气,“视野”有限。

  大气无疆,手足情深。从共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到开展科研业务合作,再到联合会商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内地与澳门气象部门通过紧密务实合作,共同为民众守望一片天空。一线视角的近距离观察,更能感受亲情的温暖。

  坐标:横琴

  珠海,粤澳合作的最前线。承担探索“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合作新模式使命的珠海横琴自贸片区,时下一派生机勃勃——1900家澳门企业进驻,总投资855亿美元,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累计孵化澳门创业项目达219个。

  这里,同样有着最先进的珠澳气象共建成果——建在横琴脑背山上的相控阵雷达,与建在淇澳岛望赤岭、高栏港马鞍山和斗门黄杨山的三部相控阵雷达组网,实现了珠澳地区在低层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全覆盖。目前,广东全省共有9部相控阵雷达,其中4部建在珠海。

  粤港澳气象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日渐深化,经粤港澳气象技术会议、粤港澳气象业务会议等,逐步建立了定期会晤、技术和人员交流等机制。早期粤澳气象合作主要在资讯交换、共建探测网、通信网络等方面。自1996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在数值预报技术、气象观测及辐射监测、信息网络及数据交换、气象服务及预警预报技术发展、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人员交流等方面保持长期合作,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检查上一年度合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商榷下一年度合作计划。时光飞驰、时代交替,合作领域日益广阔。

  作为毗邻的亲人,珠海与澳门同处一片蓝天,受共同天气系统影响。

  “对珠澳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除台风外,还有雷雨大风和强对流天气。”珠海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詹棠介绍,这样的天气尺度小、变化快、持续时间短,只能通过雷达观测,但传统的雷达受观测高度、扫描频率和地面曲率等限制,对于低层的突发性天气观测能力有限,也存在盲区。专攻“低层”“近距离”的相控阵雷达,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

  “2018年10月23日,口岸周边出现了小雨天气,很可能影响9时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由于弱降水主要出现在近地面的1公里高度以下,S波段多普勒雷达难以发现小雨对应的回波。”詹棠回忆。彼时,相控阵雷达网中的横琴站以及淇澳站已建成投入试运行。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扫描,预报员判断降雨后续将逐渐移入内陆,远离大桥开通仪式现场。

  “先后引进的天气雷达,完善了珠江西岸的气象探测能力,尤其是对雷暴、暴雨等发展变化快速的系统监测有更大的保障。”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专家表示。

  坐标:金湾

  在相控阵雷达建设前,为珠澳两地防灾减灾立下汗马功劳的是双方在金湾机场共建的S波段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以及珠江口气象探测网。

  珠澳地区未建雷达时,对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判断只能依靠100公里以外的广州雷达,准确率大打折扣。

  基于此,澳门提出雷达建设构想。然而,由于雷达本身的技术原因——其辐射螺旋上升及正上方恰恰是观测盲区,建在本岛反而不能监测自身天气情况。因此,珠澳通过合作将雷达建在金湾机场附近。它的建设运行,弥补了广东沿海从深圳至阳江超过300公里范围内雷达观测海上天气系统的空白,使珠江口西岸对海上台风的观测范围向外增加100公里。

  根据海上灾害防御需求,双方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和抉择。

  我国在用雷达仰角一般是0.5度,珠澳雷达则因地制宜,设计了独有的0.1度超低仰角。这样的设计有利有弊,山体遮挡和杂波的影响都比较大,但在台风靠近时,可以观测台风更接近低层的结构和风速分布状况。

  2018年台风“山竹”影响期间,珠澳两地气象部门借助珠澳雷达的低层观测能力,对台风结构进行更加精细的立体观测,从业务实际情况看,超低仰角模式的定位能力和定位精度明显高于常规的0.5度仰角扫描。

  为了及时获取台风实况,双方还在东澳岛、庙湾岛、外伶仃岛等5个海岛建设海洋气象自动化无人值守综合观测站,组成珠江口气象探测网,将海上监测防线向外扩展60公里,监测预警时间提前2小时。这些数据,不仅为珠澳两地防灾减灾提供了关键信息,也为全省甚至全国防御台风提供了支持。

  坐标:中央气象台

  “北京,我们准备好了!”2018年9月13日9时59分,在台风“山竹”登陆前夕,一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视频会商再次拉近了中央气象台与港澳气象部门之间的距离。

  防御灾害性天气,既有“前方”战友的并肩作战,也有“后方”的鼎力支持。

  台风“山竹”,是当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鉴于其影响力和致灾性,三地气象部门举行天气会商,集众智研判台风路径及风雨影响。

  随后,这样的联合会商逐步常态化。在2018年12月冷空气影响华南地区、2019年12月冷空气和台风“北冕”影响粤港澳等时期,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以及港澳气象部门都通过天气会商研讨预报及防范举措。

  这样的会商机制,得到《大公报》《星岛日报》等港澳媒体的高度认可——“在‘一国两制’之下,港澳地区就紧急事务与内地部门会商,变成了自家人的事。”“风暴无疆界,与海空污染和传染病一样,需要三地紧密合作,设立恒常联防机制,共同应付灾害。”

  近年来,中央气象台与港澳气象部门的互动越来越紧密。中央气象台表示,联合会商机制步入常态化,在做好区域防灾减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今,澳门每天还可通过粤澳专线及时收看全国和全省天气会商。同时,随着广东省与澳门《气象科技合作协议》的推进落实,粤澳双方在提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提升海洋灾害性天气和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数字(网格)天气预报技术等天气预报预警技术能力,优化珠三角和海洋大气综合探测网和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等领域合作也深入推进。

  澳门气象专家表示,这些合作都有效促进了双方的气象事业发展。

  坐标: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连通着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气象合作也随着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深化。

  建于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运行主要受风和海雾影响。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段)布设8个气象观测点,大桥立体精细观测网,还在三地气象部门的努力下不断完善。三地建立港珠澳大桥气象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恶劣天气信息通报、会商等机制。通过交换共享气象数据,珠澳分别为珠海、澳门机场航班起降及机场运行安全提供天气预报预警方面技术支撑,也为联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地服务两地往来的公众,珠澳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网站、12121应急气象电话(珠海)、1311天气查询语音系统(澳门)、出入境关闸气象信息24小时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珠海天气、澳门气象局SMG)等渠道发布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和日常生活气象信息等,实现了气象数据实时双向开放,使两地市民及往来口岸旅客每天能及时掌握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合理安排日程。在拱北口岸、横琴口岸、珠澳跨境工业区等地已有4块气象信息显示屏提供服务基础上,近期横琴口岸新增4块气象信息显示屏投入使用。

  小小一朵莲花,背靠着伟大的胸膛。面向未来,随着大湾区气象规划的编制、实施,澳门与内地的气象合作将依托更大平台,实现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更高要求,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为更美好的明天增光添彩。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