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山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中山市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11    来源:   作者:     【字体:      

2022年,中山市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单位全体同事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在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

(一) 突出政治统领,党建业务融合开新局

1.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持续落实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和“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保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成功纳入市直机关“党建领航共建模范”防污治水共建先锋;组织开展“双联双助”行动,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全体党员都到居住所在社区报到工作,以及开展与沙溪龙山村的对口帮扶工作;拍摄“我的气象心”党建系列短视频《一份爱了一辈子的事业》《不走回头路,敢为天下先》《等待——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及展现气象业务亮点的短视频《星光下的防雷安全追梦人》和《气象宝宝历险记》等

2.强化政治建设,认真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将意识形态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心组学习和理论学习计划,组织意识形态领域专题学习;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部署工作;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严把日常保密工作关,按要求开展保密检查,加强保密制度和技术软硬件建设;结合对党忠诚教育,开展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扎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提高纪检工作质量,护航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探索工作创新,科学“敢想”谋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责任意识,围绕“敢想会干为人民”,我局专门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工作务虚会,科学谋划2022年工作。

1.谋划气象防御工作落到基层。全省率先将防御气象灾害考核(《2022年度镇街防御气象(雷电)灾害工作考核》)纳入市级对镇街领导班子的考核,实现了从“搭便车”考核到专项考核的转变,大大提高镇街党政领导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视,推动镇街主动实施基层的“网格+气象”行动,有效提高各镇街党委领导班子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气象工作人员配备、设施建设、预警预报信息的传递、气象灾害防御短板的补足等等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了气象防御工作落到基层的重要抓手。

2.探索建立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创建之路,以“县级气象台”业务标准建设镇街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中心(镇街气象台),提升镇街有效防灾、主动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的同时有效实现基层气象防御轻量化运行。在坦洲试点成效的带动下,目前包括东凤镇、翠亨新区、大涌镇、三乡镇、黄圃镇、港口镇、神湾镇等多个镇区都主动提出建设需求,正在积极沟通开展示范镇创建工作。

3.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解决地市一级气象部门能力有限,缺乏科研技术实力支撑难题,积极推进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得到市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并由市财政予以515万的开办经费支持。同时通过提前布局创新中心已落实的2023年实施项目包括承接各镇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的服务项目等6项目,为创新中心的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

4.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可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气象工作特点的支持机制。2022共安排我局及下属单位的市财政预算资金达6082万元,确保了《中山市“十四五”规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气象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

(三)立足精密精准聚焦会干成效

1.抓重点,补短板,夯实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保障。2022年我局以雷电、温室气体、臭氧监测作为突破重点,逐步建立针对雷电、温室气体、臭氧的观测体系,完成雷电监测网3台闪电定位仪和12个大气电场仪),1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1台臭氧激光雷达,21个自动气象站,1个基本辐射站建设,1套大气通量探测设备(激光测风雷达、温湿度拉曼激光雷达、闭路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的建设,同时完成2022年中山十项民生实事中专业级天文望远镜配套天象厅建设任务及第三部相控阵雷达的建设的前期工作

2.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成效显著。多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气象“吹哨人”的作用,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5.10-5.13强降水来临之前,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专程到中山市气象局视察,与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进行视频连线。随后,郭文海书记现场听取了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庄旭东局长在中山市气象局报请的工作报告中批示“中山市局面对入汛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效果好。”在市三防调度会上,中山市副市长叶红光表示“气象部门此次预报预警服务及时准确,发挥了很好的专业作用”。

3.强化局校合作,推进科研能力有突破2022年立项市级课题10项;申请省气象局课题5项;完成科研成果登记1个;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环珠江口城市群“海陆风型”臭氧污染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等3项课题。年内,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SCI发表1篇,核心期刊1篇。科研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创新实施引育工程,开展柔性引才工作,从中山大学引进台风预报、城市内涝等多个科研团队,组建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科研队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

(四)围绕服务精细,不忘初心“为人民”

一是推进农业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逐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多方协调、优化流程、拓展方案,打造品牌等多种手段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开展直通服务,全年400余家新型农业主体、农户及保险公司等服务单位提供气象决策及预警预报信息、实时气象监测数据;主动对接服务全市60家农业龙头企业, 提供点对点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及气象安全隐患排查服务;三是积极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神湾禾虫-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神湾菠萝-岭南生态气候优品》《中山脆肉鲩-岭南生态气候优品》四是服务创一流营商环境,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古镇镇灯都产业新城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五是筑牢防雷安全生产防线,将 340个重要场所纳入监管,推进实施防雷安全清单式管理,印发《中山市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名录》《中山市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防雷安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监管的重点范围和对象,推进实施防雷安全工作清单式管理,夯实重点单位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六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全省率先实现重点单位气象监测防控综合服务全覆盖,为全市44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防控综合服务;七是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基本气象数据整理、8大灾种数据的审核、复核及汇交均工作,目前普查成果在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区域评估、防灾减灾示范镇建设方面都得到有效应用;八将气象科普有机融入气象为民服务中,持续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技下乡等“六进四送”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覆盖了19个企业,24个镇街,300多所学校,科普送达人群超100万人次。

二、2023工作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2023年中山市气象局将持续围绕一流的作风、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开展气象工作,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三个创新营造一流的作风

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以党建创新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突破,以文化创新为纽带,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担当作为、清正廉洁、团结友爱,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二)科学谋划发展,围绕“监测精密”打造一流的装备

1、加快推进“中山市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建设,目前一期天文台、天象厅已作为2022年十项民生实事完成建设,对外开放工作全部就绪。二期主体工程建设也已完成并移交。2023年将加快推进气象科学馆布展和业务区的建设,力争打造一个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

2、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大气成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气象观测、科研和应用能力,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基础支撑作用,将持续开展中山市空气质量分析(气象条件)决策报告工作,并继续完善与市生态环境局重污染天气会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进一步完善气象观测体系。以雷电、温室气体、臭氧监测作为突破重点,逐步建立针对雷电、温室气体、臭氧的观测体系,完成雷电监测网、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臭氧激光雷达,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站、基本辐射站的完善和建设;实现相控阵雷达协同观测全覆盖,有效提高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快推进第三部相控阵天气雷达在中山东部区域的部署。

(三)重视业务科研,围绕“预报精准”练就一流的技术

1、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环境气象、天气气候、雷电预警、生态遥感和智慧气象服务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作用,目前已立项市级课题10项;申请省气象局课题5项;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环珠江口城市群“海陆风型”臭氧污染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等3项课题。2023年,我们将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业务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引领气象业务科技良性发展。

2、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职责,以全面正确履职的要求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目前基本完成下属事业单位改革,明年将推进内设机构改革。

3、实施引育工程,开展柔性引才工作,从中山大学引进台风预报、城市内涝等多个科研团队,组建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科研队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一是立足于中山市城市内涝防御建设需求,开展《中山市内涝风险监测预警预报项目》建设。基于暴雨灾害和内涝预报预警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构建中山市内涝风险监测预报预警核心技术,制定中山市内涝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服务体系,建立“灾前预估、灾中预警、灾后评估”的内涝监测预警评估机制,推进城市内涝灾害影响预报业务化,提升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围绕臭氧污染预报预警工作,进行专项环境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应用场景建设》,通过联合环保部门,将臭氧污染预报工作纳入日常服务体系,融入了基层网格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开展《基于视频图像识别灾害性天气和风险预警技术开发》,构建一个比现有气象观测网更细密度、覆盖更广、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雨、雾灾害性天气的识别网络模型。同时,集成现有靶向发布能力,开展灾害性天气风险提示信息靶向发布,为应急、交通、公安等防灾与应急部门的恶劣天气值班值守、影响决策提供场景提供更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四)筑牢安全屏障,围绕“服务精细” 提供一流的服务

1、开展气象强基工程。强化“组合拳”(以实施《镇街防御气象(雷电)灾害工作考核》为抓手,以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为途径,以创建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为支撑,打通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不断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助力中山气象高质量发展。通过考核有效提高各镇街党委领导班子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促进设施建设、预警预报信息的传递、气象灾害防御短板的补足;继续以“县级气象台”业务标准建设镇街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中心(镇街气象台),提升镇街有效防灾、主动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在坦洲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创建之路,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的同时有效实现基层气象防御轻量化运行;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解决地市一级气象部门能力有限,缺乏科研技术实力支撑难题。以上三项均作为全省试点,被写进广东省气象部门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

2、加强防雷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和创新开展气象安全监管服务方面的举措,建立“服务+监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抓好法规政策属地化落地落实。推进《中山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立法工作。同时规范居民住宅、物业小区防雷安全管理,引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片推进的原则,开展居民住宅、物业服务小区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和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校园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联合市教体局开展全市学校雷电防护装置现状和安全隐患排查,引导推动我市学校完善防雷装置措施及落实定检制度;二是进一步夯实防雷安全责任体系,持续实施防雷安全工作清单式管理,持续推进防雷检测行为全过程监管、服务质量抽查及防雷产品质量抽检;三是强化面向重点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开展针对气象(防雷)重点单位的气象安全保障工作,助力相关主体降风险、减损失;四是将提升防雷科技应用能力水平。依托中山市雷电监测预警平台,强化雷电高影响行业场所的雷电灾害风险管控,开展基于雷电灾害风险管控和防范为重点的监测预警及技术创新工作。

3、做实全域气象科普试点。继续发挥全域气象科普试点的作用,完成气象科普馆的布展,将气象科普有机融入气象为民服务中,持续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技下乡等“六进四送”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创新开展跨学科气象科普宣教活动;建立气象科普服务精准对接机制,实现气象全域科普全民参与共享;推进气象全域科普全地域覆盖,推动一批“接地气”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案例实施;构建气象科普资源联动推送体系,实施气象全域科普全媒体传播;完善气象科普队伍,设立专业研究团队。

接下来,中山市气象局将按照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的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中山气象高质量发展,聚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