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肇庆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谈气象经济:这片“蓝海”值得拥抱
时间:2019-03-14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     【字体:      

 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贾静淅

  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常被用来形容气象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气象数据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内气象服务产业市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气象经济是有着巨大空间的新兴产业,这片‘蓝海’值得拥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说。

  “千亿级”市场只现冰山一角

  而这片“蓝海”的价值,远不同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天气预报”。

  有统计表明,流通类产业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气温相差1℃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商场客流、销量均呈现明显变化——当企业有意识地合理利用天气信息制定市场策略,可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

  对企业如此,对个人亦如是。“例如,专业登山队在进入高海拔山区时,不仅需提前锁定适宜的天气窗口,还要在攀登过程中根据实时天气变化调整装备和路线。”朱定真表示,诸如此类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远非公共服务触角所能覆盖,也正是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力空间。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看来,气象信息和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既要在国家战略、公共服务层面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也可作为市场化资源实现价值,形成良性互补。

  在毫不动摇坚持公共服务首要地位的前提下,气象服务与市场大方牵手、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带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效益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总裁王茜对此深表认同:“气象如‘盐’,在经济领域中,它很难单独成一盘‘菜’,却可以让‘主菜’更美味。”

  “我们提倡发展气象经济,并非要将其变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产业,而是要更加重视气象因素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金李认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越来越精细地补短板,如果过去被忽视的气象经济价值能被充分挖掘,亦是对发展短板的有效填补。

  根据2017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景气指数报告,该产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竞争日益激烈,超6成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呈乐观态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这个‘千亿级’市场,目前只露出了冰山一角。”朱定真说。

  更有活力的市场生态尚待培育

  冰山何以只现一角?

  在朱定真看来,在当前气象服务市场的经济“蓝海”中,泛舟者虽越来越多,但整体发展仍然较为粗放,面向市场需求的气象数据深度挖掘、解读、应用水平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他认为,尽管气象数据已高度开放共享,但由于气象数据科技特征鲜明,其应用水平受双向制约——最熟悉气象数据的气象专家,并不完全了解市场“痛点”;敏锐察觉市场需求的社会企业,对气象数据的理解并不透彻,开发水平受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胜者一定是将气象数据与各类社会行为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者。”

  深耕大数据产业的王茜亦有同感。她指出,在大数据领域,当前企业与各部门的合作多以数据资源共享为主,知识经验的共享却很少,而后者往往更关键。“从企业角度来看,气象数据已经开放得很好,而气象专业人士深耕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气象数据内涵独有的了解和认知,也需要开放共享。”

  在金李看来,当前气象经济的市场生态系统有待进一步培育。气象服务市场资源如何进一步盘活?生产要素、知识经验如何实现健康流动?市场需求之下的人才培养与支撑能否跟上脚步?他认为,只有在国家主导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与潜力。

  “对气象服务市场的培育,需要部门和企业更多耐心,部门开放与企业自律缺一不可。”王茜指出,尤其对于企业来说,绝不能将其当做“短平快”的生意,而应本着对数据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持续精耕细作。

  朱定真建议,在市场倒逼之下,要加大融合力度。一方面应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引导与激励,加快培养既懂市场、又懂气象的双重人才;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用市场导向进一步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气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明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