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生态气象还原“美丽中国”底色 ——《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解读

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充足,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整体偏轻,气象条件有利于草原、森林等植被和农田作物生长。2000年以来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增多,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利用了降水增多的有利时机,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提升。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对《公报》内容进行解读。

  :《公报》显示,2000年至2018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出现“三级跳”,2018年达最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2000年以来我国在植被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成效明显,2018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新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充足,气象条件利于植被生长。众所周知,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条件。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干旱影响偏轻;年大于等于0℃积温全国平均较常年偏多5.2%;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

  其次,2000年以来生态工程实施加上降水增多,有力促进了植被生态改善。2000年至2018年全国有81.9%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北方和西部地区降水增多,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同期,国家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农业高产措施,促进了全国植被生产力和覆盖度的提高、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全国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增加3.8克碳/平方米,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全国有90%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在变好、地表绿色美丽度有所增加。

  :《公报》首次增加了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和台风等对生态影响的监测评估,出于哪方面考虑?

  答: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气象灾害对生态安全影响很大,干旱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第一大气象灾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地区的植被生长都会受到干旱的不利影响。因此,监测评估气象灾害对生态的影响,对于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监测评估显示,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特别是北方和西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偏轻,仅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北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植被遭受中度至重度干旱影响。

  暴雨和台风是我国频繁发生且易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性天气,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往往会给局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018年我国汛期共发生了35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总体呈现“北多南少”态势,降雨分散性和局地性特征突出,未出现大范围流域性暴雨洪涝。年内,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近3个,但平均登陆强度整体偏弱,带来的雨水多为“好雨”。其中,仅“温比亚”和“山竹”(已被除名)等台风对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公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生长季气候总体呈“降水增多、气温上升”趋势,这对我国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建设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答:植被覆盖度增加是北方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生长季气候总体呈“降水增多、气温上升”趋势,水热条件利于植被生长和恢复,加之“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植被生产力和覆盖度的提高,北方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植被生态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北方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从2000年的48.1%降至2018年的40.4%,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则从30.3%上升至38.8%,北方地区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明显提升。2018年与2000年对比结果显示,内蒙古东南部的科尔沁沙地、锡林郭勒盟中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土地起沙程度均呈减弱趋势,尤其是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19年间高度易起沙尘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逐渐向中等易起沙尘和轻度易起沙尘过渡。

  问: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报》在评估天气气候影响时还增加了对哪些生态系统和区域的影响评估?

  答:今年的《公报》增加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热岛效应、祁连山下游内陆河流域湖泊以及太湖蓝藻的气象监测评估。

  城市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影响当地气候,形成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高温频率,加剧高温程度,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今年的《公报》中,增加了对武汉、上海、广州等南方典型城市的热岛效应评估。其中,上海2018年高温日数偏多,总体热岛效应突出,但由于人口疏解以及大量绿化园地的建设,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有所减缓。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在维护中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监测评估显示,2000年以来祁连山下游主要湖泊蓄水增加,2018年内蒙古东居延海水体面积达2000年以来最大,额济纳绿洲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此外,对太湖蓝藻水华现象的气象监测结果表明,2018年气象条件利于太湖蓝藻水华发生,但适宜度指数低于2017年。2018年太湖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为13310平方公里,较2017年偏少45%。

  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围绕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部门还能做些什么?

  答:目前,我国植被生态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围绕植被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气象部门的任务仍很重。

  2000年以来全国有90%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在转好,但还有10%的区域植被生态在恶化,如西藏中东部、新疆北部、云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植被生态质量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经常出现的干旱影响了植被生长。气象部门将从气象角度帮助当地恢复和修复生态系统。

  针对全国90%的区域植被生态向好的趋势,气象部门要继续协助守护好“绿色家园”。植被生长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气象灾害以及衍生的病虫、火灾等,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气象部门将继续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下功夫,最大程度减少生态保护的成本,降低损失。

  此外,气象将在振兴乡村方面发挥作用。草原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与天气气候息息相关,气象部门将在指导乡村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若馨 责任编辑:张林)


广东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