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阳江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时间:2018-12-06    来源:   作者:     【字体:      

“十三五”时期是阳江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赶超全省平均水平的重要时期,也是气象部门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使得气象业务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时期。《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阳江市气象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阳江市气象部门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提出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气象事业平稳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把“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落到实处等大背景下编制而成的规划,是今后五年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广东省气象局和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气象部门坚持以公共服务为引领,立足需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扩大气象服务领域,着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十二五”阳江市气象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气象局和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阳江市县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全力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了气象现代化试点市的示范作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明显增强,为防御应对重大气象灾害过程提供了优质气象服务。《阳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政府专项预案已颁布实施,形成了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联动与社会响应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气象防灾减灾的职责任务。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  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应急响应联防联动机制,基本建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此外,阳江市气象局与阳江市水务局正式签订了《气象、水务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水利、三防部门与气象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实现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进一步提高阳江市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提供技术保障。目前,阳江市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突发小尺度气象灾害预警时效1小时以上。

2.气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民生气象服务体系,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民生产品。气象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公众可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电视、广播、12121电话、报纸、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便利快捷获取气象信息。近年来,阳江市气象局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放在首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气象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进学校”,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同时,为各行业、各领域、重大社会活动、重大社会事件、重大工程的气象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75%以上,初步实现对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地质等行业的专业化,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也有较大提高。

3.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强化。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面向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和社区居民,建立了常态化、品牌化、多样化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机制。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媒体专题宣传、发放科普资料、气象开放日、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2006年以来,阳江市气象局积极实施市人大气象议案,积极打造集大气探测、科学试验和科普教育与一体的“气象公园”,并取得初步成效。阳江大气探测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气象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深化局校合作、部门合作和地区合作,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改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才梯度队伍,建立了一支以大气科学为主体,电子、通信、环境等专业有机融合的气象人才队伍。

(二)“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和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也是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标的关键期。当前,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面临重要而复杂的战略机遇期。对阳江市来说,“十三五”时期是阳江市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融入珠三角、对接珠三角、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阳江市社会经济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对气象事业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未来五年是阳江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阳江气象事业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新的发展时期,阳江气象事业既面临着许多战略性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防灾减灾需求 阳江市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更大的压力。未来阳江市经济的发展,以新能源、半导体照明(LED)、生物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4个子领域为增长点,产业区的密集分布加上城镇人口的稠密,气象灾害往往会因为“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防御气象灾害在公共安全方面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将会对气象业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2.海洋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对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 阳江市海岸线长达458公里,占广东全省的1/10,于2010年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点市,具有对海洋综合开发与利用的自然禀赋优势。“十三五期间”  阳江已经把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蓝色战略崛起,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为了配合海岸带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以及业务系统的建设,为阳江市海岸带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到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对阳江市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阳江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阳江市“十三五”气象事业的发展,也将因应这一需求和阳江市的特色和优势,扮演重要的角色。

4.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要求随着阳江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也要不断拓展外延和内涵,以适应新阶段的社会需求。比如,阳山合山机场的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和无人机基地在阳江布点,等等,都需要阳江市气象事业要有跨越式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此外,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等声势浩大的技术主题推动下,气象业务的发展也要跟随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气象服务的步伐,加强气象部门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挑战

“十二五”期间,阳江市气象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气象保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气象服务产品不够丰富,气象服务的手段滞后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不够,等等。

二是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需提高。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对气象预报预测的期望越来越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综合观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气象资料加工处理和共享供给能力等综合业务能力不强,需要加快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海洋气象方面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高端人才缺乏以及适合阳江当地的气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薄弱。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气象事业要求,人才瓶颈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人才建设的不足,导致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不能及时地很好地本地化,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着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阳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一流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服务引领。以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科学发展。着力建立气象部门和阳江市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以民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阳江市人民福祉安康、维护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气象事业的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气象事业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

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改革,开创阳江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国内外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合力推动阳江市气象事业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到2020年,阳江市气象业务整体实力处于国内同级先进行列,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阳江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三、重大发展任务

(一)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预报水平

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提升预报水平,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是关键。继续推进覆盖全市城乡气象观测网、雷达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海岸带和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建立无缝隙、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提高暴雨、强对流、台风、干旱、高温、灰霾、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发展海洋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完善农业、水文、交通、能源和健康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

(二)融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高生态文明的气象保障能力

阳江市是一个有山有海的生态型城市,目前已形成以海陵岛为龙头,东平、沙扒为两翼的滨海旅游发展格局,围绕海陵岛,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是阳江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此外,阳东区在未来也致力打造“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联和区域内的南鹏岛、海陵岛,打造成为南海丝绸之路的金三角,阳春正致力于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提高生态文明的气象保障能力,开展城市边界层的气象梯度观测、温室气体观测、城市污染观测、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等观测,实现城市上空气象与污染的动态监测,使得气象服务成为保障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此外,为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和减灾防灾素养,还要大力做好公众气象科普工作,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

(三)聚焦民生幸福,构建大数据智慧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气象事业的发展同样必须适应信息化的时代特征。阳江市将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大力发展  “智慧气象”,构建阳江市大数据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四)打造 “大应急”品牌,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阳江市是广东省暴雨和台风影响中心,气象灾害频发,应急防灾责任重大。在新的发展时期,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大应急”体系,进一步打造阳江“大应急”品牌,推进应急信息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气象的发展,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强化对主要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服务,全面实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五)围绕“平安海洋”,建设过硬、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

“平安海洋”既是国家和广东省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阳江市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阳江市要衔接广东省“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在海洋及海岸带气象监测体系、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风险评估以及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等方面建设过硬、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

四、主要建设项目

(一)阳江市生态气象工程

阳江髻山气象公园   阳江髻山气象公园已经纳入了阳江市新建的8个公园之一,其规划方案得到了市规划委员会的通过。阳江髻山气象公园占地9.1万m2,将遵从“业务、科普、休闲、生态”四大原则进行建设,将建成集大气探测、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国内首创的综合性气象公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加大对阳江髻山气象公园内的阳江市综合大气探测基地的投入,增加现代化的气象观测仪器,打造成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气象基础业务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大气探测实验基地。

2.建设气象科普馆,在公园南入口处新建一栋3500m2,投资估算1200万元的气象科普馆。通过声、光、影、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示气象科学知识以及减灾防灾知识。

3.完善阳江髻山气象公园室外科普设施和休闲设施。在室外建设一些中外气象学家的雕像等进行气象知识和气象文化的宣传,另外,还要在七大平台节点上修建一些供游人休息和休闲的设施。

4.建设气象体验馆和互动设施。比如:春、夏、秋、冬体验馆,火山、极地冰雪、极光体验馆,也可建设小小气象台,让小朋友亲身体验和操作气象预报,等等。

阳西牛头岭气象公园  积极配合阳西县的“三创”规划,建设好牛头岭气象公园。位于阳西县的牛头岭气象公园占地面积76860m2,投资500万,建成后将成为集气象科普、优先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化公园。

阳春大华岭森林公园大气探测基地  春城大华岭森林公园是2015年开始规划建设的森林公园,目前已经达成了在森林公园内建设大气探测基地的意向,总投资约500万元。大气探测基地建成后,不仅是常规气象和森林生态气象的观测平台,也可以作为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基地。

海陵岛台风气象公园   为了更好地把阳江市打造成广东省的旅游强市,同时普及减灾防灾、气象文化和气象科普知识,阳江市计划在海陵岛闸坡镇大角山建设海陵岛台风气象公园,该馆建成后,将成为著名旅游景区闸坡风景区景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相得益彰。海陵岛台风气象公园将以台风体验和气象观测为主题,台风和气象文化为核心,建设成集科普教育、台风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台风气象公园。海陵岛台风气象公园的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台风体验气象馆。气象馆拟建2层,面积1800m2,以台风体验为核心,包括气象、天文、地震等科普文化内涵。一层以台风体验为主,包括综合展示区、地震科普展示厅、台风知识展示厅、台风模拟体验馆、低碳环保走廊等;二层以气象与天文科普文化为主,包括雷电通道、4D动感影院、小球大世界、观星台等。

2.台风气象公园的户外配套设施。包括位于大角咀的扯波风球(天市塔)、鹰仔咀的观海平台、气象馆附近的星宿广场以及妈祖庙、紫薇台、观景亭等各种辅助设施。

3.成立海陵区气象局。海陵岛气象观测以及台风气象公园的日常运行,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成立海陵区气象局除了负责海陵岛的海洋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外,还负责台风气象公园的日常运行工作。

(二)阳江市智慧气象及“大应急”气象公共服务工程

阳江市智慧气象及大数据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依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的部署,阳江市智慧气象及大数据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对接C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平台),第二阶段是开展“气象云”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1)构建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数据服务平台和服务社会的全媒体气象服务平台,汇集基础数据源,优化各类数据的业务流程,统一数据环境,实现气象核心业务系统的集约与互动;2)建成以云端为重点的“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架构,融入广东省气象局、阳江市政府三级大网络框架,更新换代核心交换设备,核心网络交换容量提升10倍,业务区汇聚与核心网级联带宽提升4倍;3)建成气象专有云管理平台,形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存储池和计算池,整体业务处理能力提升10倍以上;4)利用社会公有云资源搭建气象智慧云,使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等气象公众服务平台与气象专有云平台无缝连接,实现气象服务“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新模式。推动大数据在气象中的应用创新。重点解决用户需求感知、气象大数据体系、大数据应用分析等问题,强化气象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应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在观测、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中的支撑作用。

阳江市“大应急”体系

阳江市“大应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阳江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在广东省气象局和阳江市智能城市的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气象的支撑下,建设以气象部门为枢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智能发布体系,完善业务规范和业务流程,加强与建设、民政、水务、国土房管、环保、交通、应急、卫生、教育和海洋渔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协作与联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扁平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将点对点的信息发布方式拓展为点对树状的发散式发布方式,建成横向部门相连,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展多网络融合的立体交叉发布技术,利用北斗卫星通讯、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移动音视频设备等,形成覆盖不同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立体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公众发布平台,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5分钟内快速发出。利用CDN技术、云服务平台等实现灾害数据和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和服务,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智能化的灾情预警服务。

2.阳江市灾情信息库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阳江市灾情信息数据库,打破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壁垒,使得多源海量数据得到了高效的整合,能够快速查询和传输数据。将来自水利、国土等跨部门的共享信息、综合基础气象探测信息、高精度地理信息、精细化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库、各种灾害综合信息通过科学设计,构建灾害综合信息数据库,并且利用先进的技术,在GIS  系统中实现灾情信息动态可视化,以满足各种灾害的预报、预警和灾情评估的需要。利用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灾情信息的共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强化灾情大数据在农业生产、城市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址灾害防治、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水陆救助等领域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争取灾情信息数据部门共享率超过95%。

3.阳江市危险辨别和风险评估系统

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列出全市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类型、特点、区域,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态和分布,确定灾害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波及的人数,并对灾害的后果和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此外,还要构建不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台风风暴潮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系统、洪涝风险评估系统、干旱风险评估系统、雷电风险评估系统等等。

4.阳江市灾害监测网络、灾害预警等级以预警指标体系   

进一步完善阳江市灾害监测网络和监测手段,如:动中通、无人机观测、应急移动观测装置、应急指挥车、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等,并利用遥感、自动观测、遥测数据传输手段,打造阳江市灾害监测的“天罗地网”。研制灾害性天气精细时空特征和预警发布指标、气象灾害风险致灾阈值、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等,建设气象数据与灾情数据相融合、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相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提高台风暴雨致灾风险预报服务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90%,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80%。

(三)阳江市“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

阳江市海洋及海岸带气象监测体系

1.布设海洋及海岸带气象监测专用的雷达探测网,包括:在海陵岛布设风廓线雷达1部、在阳江市布设微波辐射观测站1个、在阳西县布设激光雷达1部、在阳江闸坡布设风浪雷达1部、大树岛布置地波雷达一部。

2.建设海陵岛海洋综合气象观测基地,除承担原有的气象观测任务外,增加海温、盐度、海平面高度、海浪等项目的观测,大气边界层探测,开展海—气通量(包括物质通量及能量通量)观测,辐射通量观测,水汽垂直廓线观测,使其成为海—气交换、水分循环和碳循环研究的试验基地。

3.建设海岛气象观测系统,原来已经布设的4个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进行升级改造,新布设海岛自动气象站1个,进行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向、风速、气压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

4.在沿海东平渔港、闸坡渔港、阳西沙扒渔港、阳西溪头渔港建设自动气象观测站,为海洋捕捞提供实时气象数据服务。

5.依托海岸部分地面观测站、海洋观测基地和海岛,等间距约40公里,分别在东平镇、闸坡镇和阳西县建设3个台风全视角高清红外全天候视频监测站,为预报人员、决策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强台风实时感观天气实况。

6.建造阳江外海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一个,增加台风等海洋气象灾害的远程监控和监测能力。

7.在阳江市沿海岸线的经济发达且容易遭受海洋气象灾害的地区,增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使得气象站间距小于15公里。

阳江市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与风险评估系统

紧跟广东省气象局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海洋资料融合的快速循环同化、海洋灾害天气预报模式研发步伐,构建阳江市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与风险评估系统,提升阳江市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测水平,加强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专业气象预报和气候条件监测、预测和服务能力,实现责任海区常规海洋气象要素7天格点化预报。提升海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服务能力,开展海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编制工作,开展海洋气象灾害气候风险等级的评估、预评估和重大海上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承载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气象监测服务,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气象、气候相关保护因子,提高海洋突发生态环境灾害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

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智慧型服务平台

进一步完善完善业务规范和业务流程,建立针对台风、海上大风、海雾、强对流等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形成电视、户外大屏、网络、手机、北斗终端等多渠道的海洋气象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衔接广东省气象台无缝隙天气预警预报平台SWIFT功能,基于WEBGIS地理信息平台,将海洋观测、数值预报和台风资料进行有效的融合,在WebGIS上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报预警。研发中英文平台,提供在线交互能力,提供南海外海各类海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模块主要包括WebGIS平台、海洋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显示、台风预报预警、预报预警图接口和海洋气象信息共享等。

(四)阳江市人影及无人机基地工程

1.改扩建合山机场。把阳江合山机场改扩建成中国南方人工影响天气及无人机基地。合山机场改扩建预计总投资约4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预计投资1.2亿元,主要实施扩建项目包括停机坪、机库、综合楼、塔台、配套建筑设施等,如对原跑道进行延长使之达到1200米、在场外增加DVOR导航台、设置仪表飞行程序等;二期将根据运营需要对机场跑道等项目进行改扩建,为无人机及人影作业飞机、探测飞机和机载设备运行维护提供综合性保障服务。

2.成立阳东区气象局及合山机场气象台。作为合山机场改扩建之后,各种飞行业务的保障措施,要成立阳东区气象局及合山机场气象台来负责有关的气象有关业务工作。

3.建立人工影响试验示范基地。根据南方区域天气、气候和云物理特点,建立积层混合云系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依托综合气象观测网,补充建设移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的探空系统、雨(雾)滴谱计、微波辐射仪、GNSS/MET观测站、雹雨分测仪、闪电定位仪等监测设备和相关作业设备。开展云降水机理、效率、模型实验研究,进行新技术新装备测试、考核和业务人员培训。在试验示范基地中选择有代表性区域,设立作业区和对比区,开展长期随机化试验,解决效果检验和环境评估等关键科学问题。

4.构建无人机观测基地。配套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气象探测系统,由微型无人驾驶飞机、高清拍摄系统、数字化探空仪和地面接收控制处理系统组成,在人工影响天气、突发事件、灾害天气监测、生态遥感、环境遥感等方面具有较特殊的业务能力。另外,还配套1套高空无人飞机台风空投探测系统,利用下投探空系统,从比对流系统的高度更高处投放下投式探空仪探测台风系统内部的三维结构获取高精度、具有相对高的空间分辨的三维的气象观测资料。

五、重大政策和保障措施

为保障气象“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保障经济建设的能力,提出如下重大政策与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坚持需求牵引、规划切入、项目带动的原则,推进阳江市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阳江市经济发展战略,增强气象服务功能。加强领导,科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要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项目监管

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十三五”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的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依托广东省布局和重点气象项目,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和维持经费,确保项目建设和已有的气象设施能发挥最大效益。继续加强统筹集约,科学统筹资金资产,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发挥投资效益。

(三)扩大开放合作,加强科技和业务交流

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瞄准气象科技发展的前沿,继续加强和不断深化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现资源共享,携手共同发展。开展国际和国内气象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构建科技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宽合作领域。  

(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人才开放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局校合作机制,促进气象高等教育与现代气象业务有效衔接,大力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气象管理相关机制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健全气象管理相关机制,增强法规效能,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法制机构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气象部门现有“一法三条例”的公信力和相关法规执行力,完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