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浮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媒体聚焦
【CMA】勇立潮头敢为先 奋楫扬帆谋新篇——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共推气象现代化发展综述
时间:2020-09-21    来源:   作者:     【字体: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若馨 王敬涛 贾静淅 通讯员 朱怡颖

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这里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动力引擎,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集中缩影。

珠江水暖,千帆竞发。进入新时代的广东,正向着“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目标策马扬鞭。

8年前,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开启省部合作,领全国之先,推动广东2016年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如今,广东气象部门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围绕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探索出一条“世界先进、中国特色、广东风格”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之路。

一个“改”字凸显敢为人先的气魄——对标“三精” 延伸气象业务链条

奔腾不息的珠江,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向前。在一脉相承的改革精神指引下,广东气象部门踏浪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8年来,这块气象现代化“试验田”创造了中国气象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尝试智能网格预报,第一个建立起大应急体系,第一个实现以气象灾害等级为触发机制的巨灾指数保险……广东气象承载着“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的殷殷期盼,行稳致远。

“政府有需求,人民有期望,气象有回声。”广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说。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广东气象部门始终践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做到有求必应、有题必解。

改革,起笔于提高气象灾害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

站在广东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上,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从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无一不是必须直面的需求。

何以破题?广东气象部门抓住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这一突破口,构建“大应急”工作格局,实现应急、三防、气象及地震应急机构人员合署办公,预警发布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硬核”举措落地见效,一改此前应急工作事务繁杂、环节繁冗的局面,将应急力量这块“好钢”,真正用到防灾减灾的“刀刃”上。

需求引领下的突破不止于此。在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政府给省气象局抛出一道“难题”:雨量预报要精确到乡镇。向“难”而行,省气象台短临预报岗增加全套双班配置,迅速研发“粤小天”人工智能助手。6月5日至10日,在应对今年最强龙舟水过程中,清远气象部门成功预报源潭镇迎咀村“未来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在泥石流袭来之前,政府根据气象预报转移全部群众,一场悲剧消弭于无形。

改革,见诸于气象业务链条的延长与革新——

今年8月25日,江门市巨灾指数保险发放首笔420万元赔款。赔款将发放给江门各级政府,用于台风“海高斯”的灾后救助和重建。这是全国首创巨灾指数保险在广东落地开花的生动缩影。

2016年,随着全国首个巨灾指数保险赔款发放,以“监测-预报-信息发布-风险评估-指数定级-快速赔付”为特色的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链条在广东成功亮相。此前,团队研发全国首个技术原创的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首创“赔付在先”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防灾救灾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巨灾指数保险纳入广东“十件民生实事”之列,赔付保费累计超过11亿元,覆盖全省17个市。

改革,得益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一以贯之——

2000年率先建立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机制;2006年率先实现灰霾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业务;2014年成立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和公共服务监督处,率先构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2018年全国首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地方政府规章《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一个个难关被闯过,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其背后是广东气象部门的清晰思路与明确导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改!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做!凡此种种,皆为民之所盼。

改革精神指引下的广东气象部门“成绩单”亮点满满——全省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数由2016年的79.3分提高到2019年的89.9分,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0.36%降至2019年的0.23%,2019年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经济损失比“十二五”时期的平均值分别下降40.7%、77.6%。

一个“创”字显示攀登高峰的勇气——聚焦核心以科技之力守护第一道防线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回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下的无数“广东奇迹”,背后的第一动力正是“创新”。在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上,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硬核”科技支撑始终是其鲜明底色。

视线回到8年前,我国气象科技水平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仍存短板。加强自主创新,不仅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更是率先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广东使命”。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在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领域闯关探路,狠抓以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台风暴雨监测预报系统、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核心技术攻关。”庄旭东说,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开创先河,用“划时代的进步”守护生命防线。2018年6月8日,佛山市气象台提前半个多小时发布“丹灶、西樵龙卷警报”,成功避免龙卷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开创了我国首次发布龙卷风警报的先河。开展省部合作以来,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取得可喜进展,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赞为“划时代的进步”。

——抓住契机,让更实用的技术“开枝散叶”、惠及民生。2010年,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在亚运会场馆精细化服务中得到初步应用。如今,身处广东,点击地图上的任意一个点,就能立即获得周边3公里范围的网格预报产品。在陆地上,实现了“村村通气象、镇镇有预报”;在海洋上,将传统针对固定大海区的预报转变为面向任意海区、任意渔场、任何航线和任何海岛的精细化预报。

——锚定重点,以核心技术突破融入综合防灾减灾大局。在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综合防灾减灾理念的引领下,广东气象部门将监测预报作为核心业务,其中,华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是重中之重。以GRAPES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初步实现了“9-3-1”模式预报体系业务化运行,华南精细、短时、台风3个业务模式和环境、海洋2个专业模式相继出炉。在一次次抗击台风的实战中,新技术经受住了考验。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顶层设计、部署、落实的环环相扣。

高屋建瓴,擘画蓝图。广东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接连印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广东省气象局研究型业务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键文件,组织两轮“核心技术有突破”技术攻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努力破解制约气象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夯实气象科技创新基础,激发气象科技创新活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南海海洋、雷电、云物理、大气成分四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科学数据,对热带灾害性天气微观特性的认识能力不断提升;发展中的基于双偏振雷达水凝物相态识别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优化技术,使定量降水估测精度大幅提升。

深耕厚植,领跑全国。如今,广东已基本建成集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体化的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综合监测站网密度居全国前列;15座天线组成强大的卫星信息接收群,卫星遥感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首个由15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组成的业务试验网,有效监测突发性暴雨、冰雹、龙卷全过程。

一个“融”字映照为民服务的初心——面向“四生” 融入大局广惠民生

“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体悟党中央对气象工作的殷殷期许,广东气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刚刚过去的暑假,长隆公园在前期漫长的停业后,迎来客流高峰。“恢复营业以来,为乐园量身打造的气象服务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隆水上乐园负责人说。

创造八项亚洲及世界之最的长隆公园,是广东旅游金字招牌。2016年,广东省气象局主动来此调研气象服务需求。很快,可实时监测园内游乐设施、预报每6分钟降雨情况的气象服务系统,在长隆水上乐园上线。2018年年初,气象部门通过园区监测系统分析得知当年气温回暖早于常年,建议提早开园。该建议被采纳后,利润增加3800万元。长隆公园的“气象经”,正是广东气象面向“四生”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的生动注脚。

“气象与百姓生活、经济社会运行密切相关。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终要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中找到价值归宿。”庄旭东说。多年来,广东气象部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影响因子,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坚持中,融入式发展让气象这把“盐”,翻炒出无数“美味”好菜。

融入民生日常——“停不停课,看停课铃。”在广东,这句话不仅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有白纸黑字的法律依据。2015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遇上什么级别灾害性天气须停工、停课写进了法律。条例颁布以来,再无出现学生上下学路上的伤亡事件。

融入重大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全过程,气象服务团队每天24小时值班。桥梁标段安全责任人程凯说:“气象局精耕细作的完善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

融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生产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人包晓铖表示,如果没有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今年2月份出现的连续强降水将会损失2625吨酒精,金额达1300万元。

融入绿色生态——在国内率先实现灰霾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业务;参与广东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成为定期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政策机制的参与单位;构建气候标志评定指标体系,塑造“岭南生态气候标志”自主品牌,促进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今,新一轮省部合作共推气象现代化描绘出崭新的宏伟蓝图。在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携手下,广东气象事业前景可盼,未来可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