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浮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刘雅鸣呼吁加强全媒体时代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建设
时间:2019-03-08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     【字体:      

 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贾静淅

  “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如何让自然灾害信息更加透明、权威,对于有效化解潜在社会风险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在提案中呼吁,加强全媒体时代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建设。

  刘雅鸣建议,打造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建设专业化应急频道,为权威信息传播开设绿色通道、实现无障碍传播,强化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宣传,推动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灾害信息传播关乎风险管理成效

  我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高风险的城市、低设防的农村”是真实写照——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这其中,灾害信息的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刘雅鸣认为,在极端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中,权威的预警、救援、灾情等信息能否及时通畅传播,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感”,对于有效防御、有序救援、稳定民心至关重要。

  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第一时间获取、随手转发信息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源头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智能化,为信息快速传播提供了土壤。而一些现象与问题亦相伴而来:每当出现大范围高影响自然灾害,“百年一遇暴雨即将来袭”“多地天空惊现地震云”等不实信息甚至谣言时常充斥着人们的“朋友圈”。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源的真实性、权威性较难得到保证。”刘雅鸣认为,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信息泛滥、真假难辨,不仅让自然灾害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度、影响力大打折扣,还可能引发全民忧虑甚至社会风险。

  正因如此,加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刘雅鸣指出,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精神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的具体措施,也是解决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

  打造平台与完善制度双管齐下

  “全媒体时代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需顺应信息传播特点打造综合平台,又需建立灾害信息畅通传播的长效机制。”刘雅鸣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内容,建立政府购买机制,推动相关工程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依托气象部门建立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2015年正式运行以来,已汇集16个行业领域的76类预警信息,发挥着“第一声音、权威声音”作用。

  “这一平台,为建立自然灾害信息融媒体传播平台打下了好基础。”刘雅鸣认为,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形成自然灾害信息全媒体传播矩阵;建立“平战结合”的专业化的应急电视频道,战时全方位开展自然灾害信息传播,平时开展灾害应对防范专业知识宣传。

  而在临灾之际,信息只有送达公众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例如,在台风登陆前的沿海地区,人们常能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实时滚动的预警提醒。此类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亟待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打通。她建议实施自然灾害信息国家强制传播制度,建立高级别预警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信息在手机、电视、网络等渠道的快速传播机制,确保权威信息无障碍传播。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宣传

  回顾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应对情况,“收到预警不当回事儿”“不知如何自救”等现象并不鲜见。“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时人们即便接收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很难积极响应政府组织的避险撤离等行动。”刘雅鸣认为,这折射出当前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薄弱,需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下大功夫。

  通过科普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直是刘雅鸣的关注重点。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曾呼吁多措并举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这是人们科学主动趋利避害、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她说。

  在刘雅鸣看来,在构建全媒体时代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过程中,亦需统筹考虑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自然灾害信息的融媒体传播平台,既应是信息传播平台,也应是科普教育平台。例如,自然科普节目应常驻权威主流网站,并在电视频道定期播放;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制作灾害仿真模拟等高科技、可视化的科普作品。“放眼长远,应在全国中小学设立自然灾害科普课程,建立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她说。

  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久久为功。因此,应建立灾害应急教育宣传社会化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公益投入;培育一批按市场化运作的科普宣传机构,发展志愿者队伍,全面推动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宣传能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