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位置:首页> 规划计划
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 来源:  时间:2017-08-30 08:55:00 【字体:  

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4~2020年)

2014年12月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基本原则............................................................................... 2

(三)目标....................................................................................... 3

二、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5

(一)气象灾害概述....................................................................... 5

(二)工程防御现状....................................................................... 5

(三)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防御分区.................................................. 9

(一)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9

(二)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12

四、主要任务.................................................................................... 13

(一)非工程性措施..................................................................... 13

(二)工程性措施......................................................................... 17

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18

(一)组织体系............................................................................. 18

(二)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19

(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21

(四)气象灾害调查评估............................................................. 22

(五)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24)

六、保障措施.................................................................................... (24

(一)加强组织领导..................................................................... (24

(二)纳入发展规划..................................................................... (25)

(三)强化气象管理..................................................................... (25)

(四)健全投入机制..................................................................... (26)

(五)依托科技创新..................................................................... (26)

(六)促进合作联动..................................................................... (26)

(七)提高防灾意识..................................................................... 27

七、附则............................................................................................ (27)

附图.................................................................................................... (28)


云浮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时空分布不均、强度大、损失大等特点,每年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冰雹、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浪、灰霾、大雾等气象灾害以及西江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都有可能发生,是全省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增多,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建设、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防御气象灾害已成为区域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云浮、幸福云浮,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第570号令)、《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暂行规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制定《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热带气旋、暴雨洪涝、低温寒害、干旱、高温热害、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灰霾、大雾等,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西江洪涝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以促进云浮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与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要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防灾减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

(三)目标

1.总体目标

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云浮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灾害监测预警、灾害信息发布、防灾科普宣传”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近期目标

2014~2016年:分析云浮市气象灾害总体态势与主要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评估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对各相关行业的影响,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建成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加强气象信息接收显示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成立市、县(市、区)、镇(街)三级灾害指挥部和行政村灾害指挥机构;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市、县(市、区)气象信息预警平台和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区域气象自动站,实现镇镇有监测站点。

3.远期目标

2017~2020年:结合云浮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使常规气象观测、特种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现场应急观测、预报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时高效,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建成短时临近预警、短期天气预报、中长期气候预测等滚动预报服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气象监测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治理、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云浮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云浮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GDP)比例比2010年减少3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2010年减少20%

二、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一)气象灾害概述

云浮市气象灾害频发,主要有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干旱、寒潮、低温、霜冻、高温、灰霾、大雾以及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46月为前汛期,天气多受锋面低槽影响,平均降雨量623.9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1.1%。前汛期内主要有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由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也较严重。79月为后汛期,天气多受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等系统影响,平均降雨量562.7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7.1%。后汛期内主要有台风、暴雨、雷雨大风、高温、干旱等灾害。1011月主要有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出现。12月至次年1月,主要有寒潮、低温、霜冻(冰冻)、森林火灾、干旱等灾害。23月主要有低温阴雨、干旱等灾害。

(二)工程防御现状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全境处于北纬22°22’~23°19’和东经111°03’~112°31’之间。东与肇庆、江门、佛山市交界,南与阳江、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7779.1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7%。

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主要河流罗定南江、新兴江均为西江支流,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山地、丘陵是云浮市的主要地貌,丘陵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为250-450米,低丘陵海拔为100-250米,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20度。

西江是珠江主干流,位于广西东部、广东西部。从上源南盘江的发源地——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脉的马雄山,到佛山三水市思贤滘与东江、北江交汇,其干流在江门、中山注入南海,全长约2074.8公里,在流域集水面积35.5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市境内西江河长约95公里,自上游封开县的蟠龙口至下游云安区的西坑段,流经郁南、云安,集水面积约0.8万平方公里。西江在云浮市境内的支流有蟠龙河、罗旁河、罗定江、蓬远河、南山河、新兴江,流向多为北北东。西江流域所处地区,南频南海,西部紧靠云贵高原,北面为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其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使西江上游成为致洪暴雨多发区,易于产生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由于其重要支流汇于柳州至三水河段,致使我市境内流域成为最严重的洪水受灾地区。

历史上的云浮是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统计至201410月止,全市兴建了大批水利设施,建有蓄水工程3925宗,其中(中型水库12宗,小(一)型水库50宗、小(二)型水库182宗,塘坝3681),总控制集雨面积为2898.14平方公里,总库容6.44亿立方米;建有引水工程1492宗,设计引水总流量为130.23立方米/秒;建有提水工程1006宗,装机8356千瓦,设计提水流量14.68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74万亩。建有堤围172宗,其中万亩堤围4宗,千亩以上万亩以下堤围29宗,千亩以下堤围139宗,总长395.96公里,捍卫耕地面积18.96万亩。建有机电排灌站258宗,总装机30719438千瓦,排涝面积15.88万亩。建有小水电站471处装机拥有量为60116.3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82亿千瓦时。这些水利设施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对解决云浮市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大力加强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完成了气象探测基地、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站、GPS/MET水汽观测基准站、土壤水分监测站、回南天观测站、风廓线雷达、网络通信、卫星接收系统和预报业务平台改造等项目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建成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短信服务平台、手机天气短信、12121应急气象电话、应急气象电视频道、气象信息显示屏、气象信息网络服务、气象微博、微信和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快速高效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建立。《云浮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纳入市政府预案体系,气象灾害社会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主动防灾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水务、农业、国土、林业、交通、教育等部门与气象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合作,综合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启动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了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发展,气象卫星和数值天气预报资料的广泛分析应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拓宽,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尚未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缺乏精细化、完善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尚未开展。

——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资源亟需整合。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灾害防御措施、标准滞后;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欠缺,自觉主动防御灾害的能力不强等。

——防灾减灾工程体系需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建筑活动对防灾减灾工程或防灾体系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用,灾害有从以农村为主向城市农村并重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防御分区

(一)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1.台风风险区划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受地理位置影响,台风对云浮市的影响主要是暴雨、大风及由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根据云浮市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分析,台风灾害风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加强,罗定中部、南部,以及云城区、西江新城、新兴县中北部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主要是大风、暴雨和洪涝;其余地区则主要是暴雨和洪涝。

  1. 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大面积的暴雨,特别是大暴雨、特大暴雨和连续的大到暴雨引发的局地性、区域性或流域性的洪涝灾害。选取暴雨过程频次和强度作为云浮市暴雨洪涝的致灾因子;暴雨洪涝孕灾环境主要与影响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地形起伏状况、河网分布、植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或减弱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及衍生灾害的程度;经济密度高、人口密度大、承灾体数量多的地区越容易受到损伤,即暴雨洪涝灾害的承灾体脆弱性高;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防洪除涝能力较强的地区,对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强。在对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的暴雨洪涝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得到云浮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云浮市发生暴雨洪涝的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罗定市中部、南部,新兴县中东部,云安区北部和云城区部分地区;其余地区暴雨洪涝风险相对较低。

  2. 干旱风险区划

    干旱风险区划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选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干旱发生频率、人口经济、抗旱能力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干旱风险区划。干旱致灾因子主要选取了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密集的河网、高效的灌溉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干旱;植被覆盖度高有利于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孕灾环境敏感性将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农业生产受干旱影响最为显著。承灾体脆弱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比例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了旱涝保收耕地比例、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以及政府经济投入等方面因素。最后将干旱危险性区划图、干旱敏感度区划图、脆弱性区划图以及干旱防灾减灾能力区划图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云浮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

    云浮市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域分布在罗定市全境、云安区中南部和新兴县、郁南县南部,其余地区干旱风险相对较低。

  3. 高温热害风险区划

    高温热害风险区划主要选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高温频率、人口经济、GDP、用电量等作为评价因子。致灾因子主要考虑高温出现频次,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高温频次也随之减少;水体、湿地、植被等下垫面可以有效减少高温发生的频率。孕灾环境敏感性将地形地貌、河网密度、植被覆盖作为指标。承灾体脆弱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用电量等作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政府经济投入等因素。综合考虑高温热害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云浮市高温热害风险区划图。

    云浮市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云城区大部、云安区北部、罗定市中东部、新兴县东北部、郁南县北部等地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密度大的地区;其余地区由于人口、经济密度较低,山区植被覆盖较多,风险相对较低。

  4. 低温寒害风险区划

    低温寒害主要给云浮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带来危害。各地对低温寒害的防灾减灾能力无明显差异,所以低温寒害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选取地形地貌、低温频率、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低温寒害风险区划。致灾因子主要考虑了低温寒害出现频率。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低温频率也随之增加;水体、湿地等下垫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有效减少低温发生的概率。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海拔高程、河网密度因子。承灾体脆弱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农业布局、土地利用类型为基本要素,重点考虑易受寒害影响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情况。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的低温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得到云浮市低温寒害风险区划图。

    云浮市地形复杂,山峦叠嶂,丘陵谷地相间,冷空气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程度明显。低温寒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极端最低气温较低的西北部、山区以及水产养殖、经济林果种植较为密集的地区,郁南县、云安区大部以及罗定市西部为高风险区。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为较低风险区。

  5.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对以上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和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形成云浮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在罗定市中部和南部、云城区大部、云安区北部、新兴县中北部,其余地区综合风险相对较低。

  6. 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根据云浮市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结果,将全市划分为三个气象灾害防御分区:第一防御区为山洪及地质灾害防御区,主要为东部和南部,该防御区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度较高,同时集中了大部分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防御台风、暴雨洪涝灾害。第二防御区为农业和养殖业防御区,主要为东南部、中部、西部,该区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广,受灾所造成的损失较大,主要防御台风、暴雨洪涝、寒冷、干旱等灾害。第三防御区为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为云城区、云安区北部、罗定市中部、新兴县北部、郁南县北部,该区域由于人口集中,是经济、文化和防灾减灾的指挥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为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防御暴雨内涝、台风、高温等灾害。

四、主要任务

(一)非工程性措施

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为各级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对各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面向各部门提供统一服务、综合应急的指挥系统;逐步建立起“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2.气象监测预测系统建设

为满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监测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充分评估现有气象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城乡气象观测系统的规模和布局,建立天气气候综合监测网;完善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制作,建立适合本市的中小尺度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在实现精细化预报产品制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灾害天气对城乡工程破坏性预测评估业务系统。

3.信息处理与发布平台建设

——建设气象信息采集处理中心。通过与上级气象部门信息采集处理中心的联机,将全市境内实时地面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风廓线、水汽、闪电定位、大气电场、土壤水分等探测资料不断累积存储到数据库中,为气象服务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同时将收集处理的信息与其它部门共享,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完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现有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基础上,建立集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采集、分析、编审、监控为一体的语音短信服务平台;在全市有关部门、各镇(街)和主要公共场所安装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建立面向全市广大农村以大喇叭、语音短信为载体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最新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全市开通广东应急气象频道,制作发布本区域各类预报预警信息,并将之打造为云浮人民群众的生活指南、气象科普的重要园地、应急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提升云浮市防灾减灾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暴雨洪涝灾害

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做好暴雨的预报警报工作,针对本地区历次强降雨和出现的洪涝灾害情况,组织气象、水文、水务、国土、民政等部门研究分析强降雨的成灾规律和应对措施,对城市积涝点、行政区界河、山区河流、低洼易涝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危险区域开展精细化预报,科学预判辖区洪涝灾害防御形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水利设施建设,合理采取蓄、滞、截、排、挡等工程措施,提高中小河流和重点小流域防洪能力,降低突发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加强防洪应急避险。居住在病险水库下游、山体易滑坡地带、低洼地带、滞洪区等危险区域人群,应提高安全意识,遇洪涝灾害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或整体搬迁。

加强农田排涝管理。做好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加强农田排涝设施建设和维护,遇洪涝灾害及时做好排涝。

(2)小流域山洪灾害

提升山洪监测预警能力。小流域山洪多发区应设置警示牌,配备报警器。关键地段应设置水位、雨量观测设施,配备预警监测员,提高小流域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小流域山洪防御水平。

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镇村两级防洪避洪管理组织和村级防洪避洪组织网络,明确防御工作责任。完善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保障体系,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练。

加强水利工程巡查与监控。加强对上游山塘、水库以及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密切监视暴雨可能引发的小流域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

加强小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局地山洪灾害防御标准。加强高风险区建筑物安全管理,小流域山洪高风险区农民自建房要符合防山洪防御标准。

3)干旱灾害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开展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提供干旱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将出现或已出现旱情的地区进行调查,开展干旱状况评估,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减少干旱损失,改善生态环境。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设施农业旱涝墒情专项服务,建立“农业电脑”工作站,推广应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滴灌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加强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加强各级抗旱服务队建设与管理,提高我市抗旱服务队的综合实力。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源的利用率。

(4)高温热浪灾害

加强高温热浪预报预警。做好高温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群众发布高温天气报告以及防御对策。

做好高温热浪防御。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预报,做好各种防暑准备,各相关部门应做好供电、供水、防暑医药用品和清凉饮料供应准备,并改善工作环境及休息条件。

降低高温热浪影响。在高温风险度较高的区域,房屋住宅等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防暑设施,注意房屋通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降低热岛效应,减轻城市高温危害。在午间高温时,室外活动采取错时工作办法,尽量避开最高温时期室外活动。

(5)寒冷灾害

做好低温霜冻预报预警。加强低温霜冻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低温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按照防御指引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市农业、林业等部门应加强指导各地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积极采取烟熏、覆盖等科学防冻措施。引进新作物时,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选育抗冻抗寒良种,提高农作物抵御低温冰冻能力。

做好水产养殖业防寒防冻工作,渔业部门、养殖户加强管理,采取加深池塘水位、搭建防风棚或人工加热等方法提高池塘水温,防止冻死。

(二)工程性措施

1.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云浮市高温热浪、干旱灾害频发,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缓解高温与干旱,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需要在全市设立若干人工增雨作业点。云浮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在市政府领导和协调下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市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根据高温、干旱、森林险情等实际情况,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意见建议,由市人工影响天气机构(市气象局)报市政府领导审批,或市气象局根据监测数据会相关部门后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意见,报市政府领导审批后实施,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2.防雷减灾工程

我市高层建筑、重要建筑设施都必须按照防雷技术规范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针对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针对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量身定制不同的雷电防护方案与实施防雷的相关活动。对重点建设工程、通讯网络系统、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场所及高大建筑物、铁塔等,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对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要定时检查维护,严格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

3.应急避险工程

针对云浮市每年遭受暴雨、台风、地质灾害影响的实际,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公共设施,如中小学校校舍、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在全市各镇(街)设置临时灾害避难所,安置转移人口。

4.通信保障工程

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实时传输网络。完善国家、省、市、县气象高速宽带网和气象会商系统。逐步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视频会商系统和信息直通系统,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及三防指挥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应急通信通道能在基本交通、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保持畅通。

5.应急保障工程

加强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应急保障机制,配备气象应急车。当市内化工企业、油库等高危单位及交通干道等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或发生森林火灾时,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实施全程监测预警,提供跟踪气象服务,为应急处置、决策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一)组织体系

1.组织机构

成立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各镇(街)按“十有标准”(即有气象信息机构和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员、有气象信息工作设备(平台)、有气象监测站、有工作机制和制度、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有气象科普场所、有广东应急气象频道进村入户、有防雷安全措施)组建气象信息服务站,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任务。

2.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制。加强部门和各镇(街)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健全“部门、镇、村”三级信息互动网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队伍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气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在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员,在有关企事业单位、关键公共场所以及人口密集区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和考核评价管理制度。

(二)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1.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是对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确保在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2.部门联动制度

部门联动制度是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减灾管理行政体系的完善,出台相关制度,提高各部门联动的执行意识和积极性。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故灾难等公共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各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权责,做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联动处置。

3.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对镇(街)、社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农业种养大户等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以此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促进和提高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目击报告制度

建立目击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各镇(街)、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镇(街)、村(居)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鼓励社会公众第一时间向气象部门、镇(街)气象信息服务站上报目击信息,对目击报告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5.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为避免或减轻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暂行规定》,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有关部门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1.组织方式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流程

预警启动级别。按气象灾害的强度,气象灾害预警启动级别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Ⅰ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Ⅱ级)、较大气象灾害预警(Ⅲ级)、一般气象灾害预警(Ⅳ级)四个等级。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启动不同级别的气象灾害预警,及时报告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即将影响全市较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按照《云浮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召开气象灾害应急协调会议,按规定权限启动应急响应,作出响应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救援、保障等行动,确保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及时报告市政府和灾害防御指挥机构,通报各成员单位。

信息报告和审查。气象灾害发生时,当地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相关专业部门和气象部门报告。气象部门要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核查,及时提出处置建议并向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各部门要加强联防,并通报下游地区做好防御工作。

灾害先期处置。气象灾害发生后,当地镇(街)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

应急终止。气象灾害应急结束后,由市气象局提出应急结束建议,报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意批准后执行。

(四)气象灾害调查评估

1.气象灾害的调查

气象灾害发生后,在市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市民政、水务、农业、林业、气象、水文、国土、住建、交通、保险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参与调查,及时提供交换相关信息,并报送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气象部门还应当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成因。

2.气象灾害的评估

气象灾害评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气象灾害的评估是指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中,对灾害的自然特点、对社会的损害程度作出估计和判断。气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天气气候灾害评估系统,开展气象灾害的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灾害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能力,为拟定防灾减灾对策、灾后重建及救助、赔偿等提供依据。

灾前预评估。气象灾害出现之前,根据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特征,依据灾害风险区划,结合灾区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减灾实力、预测灾害能力等综合指标,预评估气象灾害强度、影响区域、影响程度、影响行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灾中评估。对影响时间较长的气象灾害,如干旱、台风、洪涝等进行灾中评估。跟踪气象灾害的发展,快速反映灾情实况,预估灾害扩大损失和减灾效益。开展气象灾害实地调查,及时与民政、水务、农业、林业等部门交换、核对灾情信息,经市政府批准后,按灾情直报规程报告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灾后评估。根据对受灾范围,人口伤亡程度,健康状况的破坏,被毁生产和生活条件及其它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的客观统计,对出现的灾情作客观评价,提供较准确的灾情损失统计数据。对气象灾害成因、灾害影响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减灾效益做出全面评估,编制气象灾害评估报告,为政府及时安排救灾物资、划拨救灾经费、科学规划和设计灾后重建工程等提供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前灾情并与历史灾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更好地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

(五)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1.气象科普宣传教育

积极推进云浮市气象科普示范村创建,动员基层力量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依托市气象探测与预测基地,建成市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各县(市、区)、各部门要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各镇(街)、村(居)要有科普工作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日常气象科普工作。科普示范村要建立由气象信息员、气象科普宣传员、气象志愿者等组成的气象科普队伍,经常向群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每年结合农时季节,组织不少于两次面向村民的气象科普培训或科普宣传活动。

2.气象灾害防御培训

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把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纳入行政培训体系,使培训常态化、系统化,为气象信息员队伍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公众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畜牧兽医渔业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旅游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云浮供电局、云浮海事局、武警云浮市支队、中国电信云浮分公司、中国移动云浮分公司、中国联通云浮分公司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纳入发展规划

在制订云浮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市城总体规划时,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云浮市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气象管理

加强气象配套文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根据《云浮市气象灾害防御暂行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

(四)健全投入机制

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力度,使气象灾害防御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使各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应有效应。

(五)依托科技创新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云浮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六)促进合作联动

各部门、县(市、区)、镇(街)、社区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七)提高防灾意识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宣传引导,普及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知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特别是对广大农民、中小学生、新居民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一)市气象局应当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

(二)本规划未尽事宜,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三)本规划由云浮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四)本规划附《云浮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

(五)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云浮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


1  云浮市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图

2  云浮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3  云浮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

4  云浮市高温热浪风险区划图

5  云浮市低温寒害风险区划图

6云浮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