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汕头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汕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9-12-03    来源:汕头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作者:    【字体: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环境..........................................................................................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

  (三)主要目标......................................................................................... 7

  三、主要任务........................................................................................... 8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气象预报精准精细........................................................... 8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构筑均衡气象事业格局........................................................... 9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强化生态气候安全保障.......................................................... 10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拓展气象合作共赢空间.......................................................... 12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供给.......................................................... 13

  (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巩固提升气象文明水平.......................................................... 14

  四、重点项目........................................................................................... 16

  (一)汕头“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16

  (二)“智慧气象”服务工程.............................................................................17

  (三)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18

  五、保障措施.............................................................................................19

  (一)加强组织领导...................................................................................... 19

  (二)完善实施机制...................................................................................... 20

  (三)强化项目支撑...................................................................................... 20

  (四)强化监督评估...................................................................................... 20

  附表:汕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是汕头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国家级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汕头气象事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气象软实力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汕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汕头气象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基本实现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广东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汕头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与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在广东省气象局和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发展基础

  1.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完善,《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我市建立了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制度,汕头市、澄海区、潮阳区和南澳县分别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市政府应急办、水务局、海事局、国土局、环保局、地震局等多个部门实现发布信息对接。气象部门主要领导被列为各级三防指挥部副总指挥,气象部门均被列为应急委、减灾委、安委会成员单位,气象工作更加融入了地方中心工作。截止目前,较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基本达到90%以上,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0%以上;突发小尺度气象灾害预警时效半小时以上,准确率达80%;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从113公里降低到87公里。

  2.气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为服务理念,通过气象警报、广播、电视、12121应急气象电话、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网站、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应急气象频道等主要渠道开展免费的公共气象服务,并改版了汕头气象信息网,丰富网站内容,通过网站向公众发布七天预报,使气象服务更为便利,城乡服务较为均衡。在预警信号发布提前量方面,从总体上看,预警信号发布比较及时,让公众有更多时间采取防御措施;我市移动、联通和电信三个运营商均开通气象信息发布绿色通道,预警信息发布水平显著提高。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70%以上,初步实现对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地质等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气象保障服务逐渐转向依托精细化预报产品,发展多种保障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气象保障服务。初步建立了气象公共服务白皮书制度,向社会公开气象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传播渠道。建立气象行政网上办事大厅,7项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全实现网上办事。

  3.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气象业务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建设汕头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和信息处理中心业务楼为契机,高起点建设新的气象业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建成4个新型气象自动站;新建21个区域气象自动站,全市区域气象自动站总数达到62个,遍布全市所有乡镇,平均每3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区域气象自动站;新建1个汕头国家环境气象观测站、1个蓝天观测仪、2个闪电定位监测仪、2个GPS/MET观测点、1个台风破坏力校准站、2个回南天观测站、1个土壤湿度观测站、1个生物舒适度站;建设一个10米大型海洋气象浮标站;建设L波段高空探测雷达系统;市县实现高清视频气象会商;完成气象通讯网络升级,建成通过VPN50M光纤与省气象局连接,使各种数据的传输更加迅速快捷。筹建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引进“SWAN”、“SWIFT”、“精细预报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农业与生态、森林火险、地质灾害、雷电、公路交通、风资源利用、大气成分等监测预报业务和服务能力,气象保障服务由最初单一的天气预报发展为多种保障服务。

  4.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强化

  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面向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和社区居民,建立了常态化、品牌化、多样化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机制。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媒体专题宣传、发放科普资料、气象开放日、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

  5.气象法制体系逐步健全

  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及《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贯彻落实《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推进气象法治化进程,注重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增强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二)发展环境

  我市气象事业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未来五年是广东气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市气象发展仍然面临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能力不够、气象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

  1.面临的挑战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有限,特别是在重点灾害区的监测密度不够;城市防灾减灾示范点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还未健全,乡镇气象服务站处于起步阶段,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不够。

  (2)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时效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时效有限。气象衍生灾害预报能力不足,对海洋、农业、地质、交通等行业的气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高。

  (3)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观测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覆盖面不高、观测精度不高,信息网络系统集约化程度不高,观测项目不够齐全,存在探测盲区,海洋气象观测资料仍然缺乏,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4)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能力不足。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仍待拓宽,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亟待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数据共享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2.发展的机遇

  (1)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气象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深化改革对气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十三五”期间,广东将力争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参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资源开发等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气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2)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成为气象发展的新途径

  科技突破正在使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遥感遥测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气信息获取向卫星、雷达、自动化探测方向发展;大气科学与相关学科日益融合,促进气象预报向数值模式预报、地球环境预测方向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和应用,促使气象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成为推进气象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服务“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气象现代化为主线,以发展智慧气象为抓手,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不断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提升汕头气象软实力,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多元共享。把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维护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始终,不断拓宽公共气象服务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多元化、针对性强、适用的优质气象服务产品,使气象服务真正融入经济社会,融入百姓生产生活,使气象事业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

  强基固本,合作共赢。着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预测预报、信息网络支撑、公共服务等能力建设,丰富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打造重点现代化项目,高标准推进汕头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开放与合作,集成相关部门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与多部门的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和科技交流,推动汕头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把科技发展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进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靠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驱动,依靠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实现驱动,依靠突破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实现驱动,依靠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实现驱动。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弊端,激发气象发展活力。加快气象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气象事业从规模效益转向集约发展,从硬件建设转向软硬并举,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持续增加气象事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汕头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快速,气象防灾救灾更加主动有序,气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气象发展体制更加完善,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气象部门先进水平。

  力争“十三五”期间,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2.5公里,滚动发布24小时精细到行政村的气象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8%,暴雨预警时间提前1小时。发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台风、暴雨等灾害停课停工应对机制;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相关应急处置预案100%有效对接;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乡镇气象服务站;健全和规范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一体化建设。公共气象服务普惠民众,发展“互联网+气象服务”,完善气象惠民服务平台建设,对外发布多种实用、易懂、有趣的个性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5%,全市100%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种以上渠道获取气象公共服务;实现对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地质等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三、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的主要目标,汕头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气象预报精准精细

  1.加强对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释用

  依托我省数值天气区域模式预报产品,并结合国内外其他主要数值天气模式预报产品,大力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预报服务水平。对主要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本地化释用,开展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强化延伸期预报和区域气候模式的本地化应用工作,将区域数值预报产品及本地化经验成果工具应用到精细化格点预报当中。到2020年,逐步实现降水、气温、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定时、定量、定点预报;并建立本地化数值预报解释方程,实现对舒适度、紫外线、森林火险等服务产品的自动客观预报。

  2.建立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体系

  以我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为基础,发展精细化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不同天气背景下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完善灾害性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预警指标,建立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系统和开展强对流天气精细化预报,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本地化释用产品提供更加精准的精细化格点客观预报产品。完善市县联动的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开展连续、滚动的灾害性天气格点预报预警和海洋精细化格点预报预警,制作发布空间分辨率到行政村(街区)、时间分辨率到小时的多要素、定量化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产品。搭建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的预报预警平台, 开展市县一体化预报预警。建立针对台风、暴雨、雷雨大风、灰霾、大雾、海面大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努力建立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媒体等新手段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与综合预警信息发布一体化业务平台,具备信息发布与公共气象服务一站式推送功能,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和覆盖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气象科研人员奖励制度,探索试行气象创新产品与气象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制度。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构筑均衡气象事业格局

  1.推进城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发展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以强对流天气、重污染天气、城市内涝等监测预报预警为重点,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围绕广东省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的需求,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融入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以农用天气预报、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雷电防御和直通式气象服务为重点,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气象公共服务下沉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服务好外来务工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

  2.推进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协调发展

  统筹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的规划设计和发展建设,坚持预报发展必须围绕服务的需求,强化观测对预报和服务的支撑,推动气象服务更充分体现观测、预报的发展成果。综合统筹,合理布局,推进观测系统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提升观测系统稳定性、先进性、综合性和观测资料可用性,满足预报预测业务需求,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坚持以无缝隙、精准化为发展方向,配合广东省气象局加快完善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体系,开展数值预报释用方法、偏差订正技术等应用研究,打造精准化、本地化的预报平台。充分利用观测和预报能力的提升,针对各行各业的服务需求提高气象预报的专业化和针对性。

  3.推进沿海、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发展

  面向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和落实汕头“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构建沿海、近海、外海一体化、多层次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强化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基于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及综合探测资料,大力发展海洋灾害天气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与市海洋与渔业局、海事局合作构建专业化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为海事救助、海上航运、海上捕捞、港口作业等提供气象保障,实现气象服务从陆地向大海延伸。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强化生态气候安全保障

  1.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和生态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站、探空站、雷达站等多种观测资源,针对我市缺少生态气象观测的现状,通过改造、升级、扩建和新增4种途径构建全市自动化气象观测网和农业生态气象定位观测站,加强汕头市气候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实现传统气候服务与各行业气候变化应对需求的融合。定期发布汕头市气候变化监测公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渔业、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开发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提供气候变化决策咨询。强化极端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展城市社区暴雨内涝风险研究、城市热岛效应评估、空气污染等天气指数预报、天气指数保险研究,提升全市气象服务水平以及生态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2.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候资源精细化调查评估,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象资源开发应用研究,建立气候资源量化评价技术体系,对山区、海岛等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汕头市气候资源数据库,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提升汕头海岛、海上风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精细化评估水平,保障海岛、海上风电场的科学选址和安全运营。完善汕头市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系统,开展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重大生态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决策咨询,努力提高气候资源的开发效益和利用水平, 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咨询。

  3.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装备,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助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以国内外人工影响天气前沿技术为引领,结合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成熟业务与应用试验技术,大力开展空中云水资源监测和开发利用研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装备,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城市消霾、森林防火扑火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由抗旱救急到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转变。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开展人工增雨机制、效果检验、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等试验研究,推动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机制建设,人工增雨效率达15%以上。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拓展气象合作共赢空间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

  完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一体化发布平台建设,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权威、统一发布。实现城区以行政区、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12379网站接入与应用,推进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设,推动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修订《广东省汕头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应急预案对接机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各相关部门应急处置预案的无缝对接。会同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海洋渔业、安全监管、旅游等部门,建立完善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制度,以及完善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风灾、涝灾等体制机制。

  2.推动专业气象服务带动部门间联系

  建立健全国土、环保、电力、林业、海事、海洋、旅游、农业、交通、水利、三防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在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和专业气象预报基础上,重点建立国土、环保、电力、林业、海事、海洋、旅游、农业、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综合集成和加工处理水平。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定期对专业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3.深化周边市局交流合作

  以粤东闽西南区域灾害性天气联防会议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与潮州、揭阳、梅州、汕尾、惠州、厦门、漳州、龙岩、莆田、泉州等市的气象信息共享,建立汛期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多市会商联动机制,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业务建设和服务发展的交流、学习、借鉴。依托广东省三特区气象工作研讨会的良好平台,加强向珠三角地区市局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平台与服务理念,依托科技项目带动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预警预报、城市气象服务的发展。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供给

  1.提升决策咨询贡献度

  围绕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决策、战略性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重大灾害应对防范、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社会活动、重点工程建设等,凝练决策服务重点,规范决策服务流程,完善决策服务方案,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决策服务由简单提供监测预报产品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制定重大气象灾害调查业务规范,联合应急、质检等部门,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相关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重大灾害性、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评估技术研发, 优化洪涝、内涝、地质灾害、污染扩散、风暴潮、林火监测等模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2.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增加与公众工作、生活、健康、旅游、休闲等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成覆盖微信、网站、手机客户端、桌面插件等多渠道融合的服务手段,实现跨渠道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服务,建成用户请求精准响应、渠道产品自动适配的“互联网+气象”智慧服务系统。建立气象信息资源市场化、社会化开发利用机制,完善气象服务行业标准,大力推动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等单位和企业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气象服务实体,促进气象防灾技术服务规模化发展,鼓励气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向社会提供气象服务。

  3.提升经济社会融合度

  大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气象服务融合创新,加快实施“互联网+气象服务”战略,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加速传统气象服务方式向智能化气象服务新模式的转变,建立基于行业和用户行为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利用先进的大数据跨界融合分析技术,提升气象大数据在公众衣食住行、农业生产、流域和水库调水、城市积涝预警和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保障、海上作业与救助等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

  4.提升气象数据共享度

  在依法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气象数据跨部门共享,向社会开放。制定气象数据开放计划,加快建设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体制机制,重视行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促进气象与各行业数据深度融合。加强气象大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提升按需定制、靶向互动的气象服务能力。

  (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巩固提升气象文明水平

  党的领导始终是气象事业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也是气象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的坚强后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全市气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进气象改革发展,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保证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从严管理干部,从严加强作风建设、效能管理,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开展。

  2.大力推进气象文化发展

  大力推进气象文化发展,促进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将气象文化融入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继续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气象部门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打造一个讲文明促和谐、讲奉献促成效、讲作风促精干的工作氛围,全面推进我市气象部门深化改革和气象现代化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科技人才。优化创新团队配置,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各级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推动汕头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项目

  (一)汕头“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

  广东“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是广东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中明确推进建设的重点项目,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批准立项(粤发改农经函(2015)2480号)。本项目是广东“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在汕头市的落地和延伸,通过本项目建设,完善海洋气象探测基础设施,改进和完善台风、风暴潮、大风、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海洋天气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1.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构建沿海、近海、外海一体化、多层次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强化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完善沿岸海域气象观测设施,对现有汕头新一代天气雷达改造升级成双偏振天气雷达,提升暴雨监测、降水估测精度。在南澳海洋综合探测基地建设无人飞机海洋气象探测基地,获取近海气象观测数据。建设风浪雷达,获取近海海洋风浪信息。新增建设10个区域气象自动站、2个海岛气象站、4个码头气象站,提升沿海气象观测资料的空间密度;升级维护现有浮标观测站,探索构建外海气象观测系统,加强与市海洋与渔业局、海事局合作,在大型远洋渔船、货轮、渔政、海事、志愿船等选取重点船只建设1-2个远洋船舶气象观测站,实现外海海域气象观测站网零的突破,获取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海面能见度、海面天气状况、海面蒸发、表层水温、波浪和其他特定的水文气象要素等。

  2.海洋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系统

  根据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发展的需求,基于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及综合探测资料,大力发展海洋灾害天气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实现汕头市海域的海洋天气预报、海洋灾害天气警报、海上风球信号、台风、短时强对流、海上大风、海雾等面向海洋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和分发的自动化,建立海洋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建立针对外海航行、渔业、交通运输、旅游、应急等专业化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立健全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面向公众的海洋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汕头市暴雨、强对流等临近预警预报业务系统。

  3.海洋气象业务运行维护和信息系统

  建设海洋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和工作室,实现本市管辖海域的气象装备实时运行监控、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建设装备维修平台,负责海洋探测设备故障可更换单元的维修、诊断、更换、调试,负责仪器的维护、标定、协助负责对台站的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等;建设海洋气象信息系统,开展海洋气象信息收集处理平台、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海洋气象业务系统测试仿真平台等建设。

  4.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

  “十三五”将继续完善海洋安全通航、海洋捕捞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建设。建设标准气象观测场,新增GPS海风海浪观测站、激光雷达、微波辐射仪等综合探测设备;建设海洋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建立统一协调的气象预报预警和发布系统,进一步增强海洋恶劣天气的观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安全通航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

  (二)“智慧气象”服务工程

  1.“互联网+气象服务”工程

  基于互联网、气象大数据和云计算,深化气象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应用。通过建设气象大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系统、气象大数据应用产创平台,推动跨部门气象相关数据的统一交换、相互融合、共享共用,深化气象大数据在公众衣食住行、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联动响应成效和气象灾害治理能力,实现气象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包括加强与汕头橄榄台网络电视台合作,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以及建设汕头宽带多媒体气象预警终端项目。升级汕头市气象播报制作系统,升级预警中心高清会商系统项目,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发布系统本地化。

  2.农村和社区气象服务工程

  依托科技进步,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使气象服务更为便利,城乡服务较为均衡。积极构建城市科技备灾、灾情评估、汕头市社区气象综合防灾和减灾体系。推进多种气象灾害的早期预警机制建设,着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能力。进一步建设汕头市乡镇气象服务站、汕头市农村大喇叭系统,与农业部门合作建设汕头市农业气象示范地。

  (三)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该部分为汕头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中“气象基础保障建设工程”的内容,按照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气象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确保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包括潮阳、澄海区气象观测站搬迁、业务用房建设和雷达站、气象站综合改造工程。

  1.潮阳、澄海区气象观测站搬迁及业务用房建设

  为深化气象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的战略,以潮阳、澄海观测场搬迁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按照省局《广东省气象局地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建设指导方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气象综合业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指导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的气象观测场,同时通过建设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体系,增强潮阳、澄海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汕头市气象局基础设施综合修缮工程

  按建设气象部门新型台站和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对市气象局大院、气象站和雷达站进行综合修缮,确保单位良好形象。汕头市气象局大院主要有围墙和外墙修缮、监控设施安装,以及应急车辆的车库建设等。汕头气象站主要有业务楼和围墙修缮、排水系统改造、消防和水电设施维修等。汕头雷达站主要有上山道路维修、业务楼修缮和供水管线更改等。

  五、保障措施

  为顺利实现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合作交流,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汕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全市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全市气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加强领导,科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级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特点,在本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梳理本地区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地方现代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和年度计划,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从组织和制度上切实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实施机制

  做好本规划与广东省气象局、汕头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将气象发展内容纳入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建立健全与中央、地方气象发展相适应、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强化项目支撑

  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共3个,总投资11220万元。把重点项目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程,依据规划有序推进气象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强化气象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规范建设程序。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监管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提高工程效益。

  (四)强化监督评估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气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做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建立规划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制,加强考核。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附表:

  汕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规模

(万元)

一、汕头“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

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3870

海洋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系统

550

海洋气象业务运行维护和信息系统

130

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

550

二、智慧气象”服务工程

“互联网+气象服务”工程、农村和社区气象服务工程包括升级农村大喇叭系统、乡镇气象服务站、预警中心会商系统高清升级项目、宽带多媒体气象预警终端建设项目等

1600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潮阳、澄海区气象观测站搬迁及业务用房建设

4050

汕头市气象局基础设施综合修缮工程

470

合计

1122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