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州市气象局 >> 气象服务 >> 气象科普 >> 气象视界
提升风云卫星服务能力 深化气象卫星国际合作——专访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
时间:2018-12-13    来源:2017-06-25   作者:     【字体:      

    11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风云卫星发展国际咨询会暨首届风云卫星用户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用户围绕风云卫星未来发展和应用建言献策。记者就风云卫星应用与气象卫星国际合作等话题专访了世界气象组织助力秘书长张文建。

  嘉宾: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淑乔 卢健 孙豪杰

  记者:参加这次会议,您带来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风云卫星发展的建议有哪些?

  张文建:过去的会议重点聚焦卫星发展规划方面的讨论,以及对卫星系统、地面系统、仪器系统等议题的讨论。而这次会议的重点有所不同,突出的是两个字:应用。

  通过会议,不仅让所有与会专家了解风云卫星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计划,让他们更为关心的是风云卫星在整个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对未来应用发展有何打算。气象卫星不再局限于国内,不论是静止卫星还是极轨卫星,都是区域或者全球的卫星。比如说,静止卫星覆盖范围达三分之一个地球。在它的覆盖范围内,比如中国的整个周边区域,乃至大洋洲,像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都是风云卫星的重要用户。

  怎样推动在国际上更加广泛地使用风云卫星,充分发挥应用效益,是这次会议的一个讨论主题。当然也会涉及未来风云卫星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之间的互动。

  记者:您如何评价风云卫星发展战略国际咨询会这种形式?

  张文建:我认为这一中国独创的形式,定位在战略层面上,对卫星发展方略、全球布局以及中国航天以及卫星应用事业都是有利的。

  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全球知名气象卫星专家与会,通过他们的视角看中国风云卫星在全球发展的状况,在未来如何使风云卫星提升全球布局中的地位以及推动在国际框架下的合作。通过前四届会议,让更多的外国专家认识到风云卫星在全球框架中的作用。

  中国现在是唯一个同时提供静止和极轨卫星两个业务平台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三足鼎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静止卫星是在赤道分布的,美国卫星的覆盖范围在南美洲、北美洲。而欧洲卫星的覆盖范围主要在欧洲和非洲。在亚洲、东南亚区域,包括中亚则主要是中国静止卫星的覆盖范围。

  而就极轨卫星而言,则是不同的方式。美国基本上采用的是上午轨道,欧洲运用的下午轨道,但它们都缺少一个早晨的轨道。所以它们希望中国能把一颗业务卫星布局在凌晨轨道,就是早晨六点的时刻,这样会形成一个时间上的三位格局。静止卫星是空间上的三足鼎立,极轨卫星则是在时间分布上的三足鼎立。所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发展格局中必不可少的支柱力量。

  记者:请您举例说明风云卫星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效益。

  张文建:风云卫星的应用很广泛。首先谈谈极轨卫星。中国卫星发展的时候,美国以为只是它们卫星的简单重复,后来发现中国卫星是全球布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伙伴。曾经美国的极轨卫星高纬度接收站突然无法收到自己卫星的资料,当时无法监测美国高纬度的天气和冰雪状况。那时美国的卫星只有五个通道,中国风云一号C星和D星已经有10个通道了。美国发现中国卫星数据质量比他们的还要好,而且格式是一样的,接收之后马上就可以用。所以说,中国的气象卫星在初期阶段是作为一个补充,而后来发展成为全球气象卫星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体现是卫星定量观测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最早的时候,欧美等国家都认为光有静止卫星就足够了,然而后来越来越发现在预报极端天气时,没有极轨卫星或者缺少一颗极轨卫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他们发现风云三号卫星红外探测、微波探测仪器和美国、欧洲的探测仪器一致甚至不比他们差时,数据同化进去之后立即看到和不使用中国卫星数据时的差距极其明显。无论是预报时效延伸还是预报精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欧美很期待中国明年将发射的风云三号E星,也就是晨昏轨道第一颗卫星。届时,风云卫星在全球的影响会更大。

  记者:请您谈谈对全球气象卫星合作的展望。

  张文建:主要问题在于气象卫星应用需求与日俱增,过去可能只需满足观雨测云的需求,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此类事件的监测,若从卫星角度来讲,直接监测以及卫星监测数据进入模式之后增加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的延长方面,将会有更多的需求。这也使得中国卫星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需求,也意味着卫星上还需增加拓展需求的仪器。比如说卫星的高度计,可测量海平面高度、地面高度、冰雪高度等。未来卫星必须全面覆盖天气、气候、水三大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系统观测。必须把整个地球系统所有的天气气候变量全部观测出来,才能进行整个地球系统的预报。

  还有国际合作,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全球合作已经形成,大家都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国在这个领域,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通过气象、航天、应用、研制等部门的合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未来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深化,更加多样化。可能会有一些私有的航天公司和仪器公司参与进来,以不同的方式来提供数据。我们也很鼓励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但气象卫星,乃至整个气象事业是全球性的公益事业,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还是占主导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开放,包括私营企业、大学等研发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对主干的卫星系统进行补充,促使全球观测系统更具活力,更加多样化,调动各种资源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2015年世界气象大会上,中国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从风云三号E星起,承担上午轨道卫星观测的使命。这并不只是发射一颗卫星,而是在这个位置上长期稳定运行一颗星下去。这将对提升中国卫星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我非常期待。

  中国将原定点于东经94.5度的风云二号H星漂移到东经79度,弥补了观测数据空白,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立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没有启动这样的机制。这是对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出的极大贡献。

  如果等风云四号第二颗星发射时,风云四号A星还在运行,就会形成南北两个卫星的布局。我很期待风云四号第二颗卫星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服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