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莞市气象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守护“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气象担当
时间:2021-12-20    来源:   作者:     【字体:      

图为:根据应急响应要求,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清理倒伏的树木。

图为:消防人员合力抬起被困车辆。

中国气象报记者 简菊芳 通讯员 张海山 陈汝婷报道广东省东莞市位于广深走廊,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全球制造业基地,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

近年来,东莞市气象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率先在全省明确了镇街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权责清单,在构建市-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气象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气象智慧全面融入“城市病”治理格局

广东省东莞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GDP近万亿元,是典型的经济大市和人口大市。也因此,同样的气象灾害在东莞造成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具有“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暴雨、台风、风暴潮等导致的洪涝灾害,臭氧等导致的空气污染等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城市病”之一。

东莞市气象局局长凌汉强介绍,针对“城市病”治理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按照广东省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部署,东莞市气象局研究型业务以气象服务支撑“城市病”治理为重点,探索开展影响预报灾害预警的服务模式。

2017年开始,东莞市气象局就开始全面融入“城市病”治理中,在全市25个易涝点建立了内涝气象风险监测点。2021年,在全市将新建50个内涝监测点,实现所有镇街内涝监测点全覆盖。

东莞市气象局预报科科长莫伟强介绍,市气象局开展了降水量及城市内涝演变的规律研究,根据近些年降水和城市内涝大数据,确立了基于降水和内涝相关关联的研究方向,得出各个内涝监测点的预测模型和动态致灾临界阈值,并利用QPF数据和CMA广东模式降水数据,对内涝及积水水位进行预测。同时,利用相控阵雷达等短临监测手段,对0-2小时分钟级降水进行精细化预报。此外,还加强与部门、企业之间合作,创立全流程参与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的气象新模式。

城市内涝的研究型业务取得显著成果,建成集内涝监测、气象监测、雷达数据、短临预报和发布于一体的内涝监测预警平台。而相关部门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以利用降水和积水之间的时间差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

今年531日,东莞出现大暴雨天气,城区最大1小时雨量达到117.5毫米。利用研究型业务成果,东莞市气象台提前30分钟预报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联动。东莞市相关部门、街镇迅速联动,三防、水务、城管、交警等部门迅速组织人员、设备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排除内涝点积水、疏解道路交通等。据统计,全市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也降至最低。

城市内涝治理气象服务是东莞以研究型业务为抓手,开展“城市病”治理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城市空气污染、风暴潮引发海水倒灌、强对流天气期间的大风及雷暴等城市运行风险,东莞市气象局积极主动融入城市运行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城市有序运行和高效管理,并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赞誉。

莫伟强介绍,2019年以来,东莞市局全力攻关臭氧污染气象风险预报技术,开发了臭氧污染预报技术气象指标和臭氧污染天气概念模型,并建立了多时间尺度会商机制,提高了臭氧污染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数据显示,自开展臭氧污染气象指标研究以来,全市空气污染预报准确率从2019年的76%提高到2021年的89%。其中,2021年成功预测污染天气过程7次,为环保等部门开展应对和防范提供依据。

作为沿海城市,东莞每年受到台风的影响较大。东莞市局率先完成“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建成集台风、海上大风、海浪、风暴潮和强对流多种天气下实况预报和影响评估为一体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海上大风、海浪及风暴潮预报,还可实现基于GIFT的分镇街风雨预报人机交互功能。此外,东莞市局还建成8个河道潮位气象监测点,完成2个码头气象观测站和1个海水养殖水体环境观测站建设,提升沿海地区气象风险监测能力。

为提高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东莞市局今年新建3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布设12套大气电场仪监测设备,建设基于大气电场监测、闪电定仪、雷达回波和雷电报警一体的雷电潜势预警服务平台,提升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下一步,东莞市气象局将按照东莞市“十四五”规划有关要求,不断提升气象综合观测能力、预报预测能力和气象综合服务能力,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气象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让“千里眼”和“顺风耳”更灵敏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的实践

622日,广东省东莞市出现强降雨过程,全市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过程结束后,全市各街镇先后解除应急响应,但清溪镇经气象、应急、三防等部门会商后,预计该镇23日仍将有强降水过程,决定维持应急响应状态。

果然,23日强降水杀了个“回马枪”。清溪镇气象服务站站长任鹏慧清楚地记得,当天小时最大雨量81.6毫米,24小时雨量达235.4毫米;镇三防指挥所迅速启动IV级应急响应,各部门快速出动1168人次对镇内30多个内涝点、17座水库和各村(社区)进行巡查和隐患清除,紧急转移地质灾害受灾群众12人,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3人。由于预警处置及时,全镇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镇在这次强降雨过程中,因延迟解除应急响应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得益于东莞特色的镇街气象服务体系。

从几年前一场暴雨“浇出”一个气象服务站的基层防灾减灾探索到现在共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以下称“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的实践,东莞市局持续推动镇街履行气象灾害防御权责,将气象全面、深度融入基层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全市32个镇街、松山湖和滨海湾2个园区全面开展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东莞市气象局于2021年在清溪镇启动了示范镇建设。清溪镇四面环山,自然风光秀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319.2亿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等因素,清溪镇也是受台风、短时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主要影响区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和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20219月东莞市气象局与清溪镇政府合作,共建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

“通过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形成更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更强的气象灾害预警响应能力,切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清溪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清溪镇党委副书记袁仕望说。

延伸触手的有力实践

东莞市气象局局长凌汉强介绍,结合本地行政架构特点,东莞市气象局一直在探索全面融入基层防灾减灾体系的体制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市气象局和市应急管理局大力推进基层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每个镇街配备3-5名专职工作人员,建设完整的基层预警监测网络、气象业务平台和预警接收传播体系,加强基层气象防灾能力建设。

数据显示,自开展基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全市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减少。其中,人员伤亡从2013年至2016年死亡36人降至2017年至2020年的2人。

东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主任陈慧忠介绍,从镇街气象服务站到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是东莞气象部门突破没有区县一级服务“触手”的探索和有益实践。根据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相关要求,清溪镇将在灾前全面监测,提前发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信息;灾中实时动态监控全镇风险隐患点,开展分灾种、分片区服务,为应急救灾提供依据;灾后开展评估调查,形成防灾减灾全链条闭环服务体系。同时,畅通气象信息渠道,实现“街镇-村(社区)-村小组-户”气象信息快速传播全覆盖。

此外,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还将气象科普校园安全教育、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等纳入其中,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来自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底气

今年10月,受第18号台风“圆规”影响,12日夜间清溪镇出现平均8级左右风力,造成近百棵树木倒伏和部分城市广告牌、围挡等损坏,镇三防指挥所及时启动防风IV级应急响应,由镇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压实部门和村(社区)责任。当晚到第二天凌晨,全镇重点部门累计出动546人次,紧急转移建筑工地450人,全镇未出现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这其中,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清溪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021年初,清溪镇委、镇政府投入建成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应急指挥中心,将气象、应急、抢险救灾等各项工作“嵌入”其中,发挥气象在应急指挥和抢险救灾中的先导作用。全镇5000余套公安视频、17个水库监测视频全部接入指挥大屏,并下发400部对讲机至各村(社区)和各部门。如果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可立即作出反应,对全镇重点部位进行“巡视”。同时,这些重点区域的现场视频可实时切换到应急指挥中心屏幕,为指挥抢险调度提供依据。

“气象防灾减灾深度融入地方应急体系,形成了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贯通的特色防灾减灾格局,为精准指挥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袁仕望介绍,清溪镇历来重视气象工作,投入建成1个生态气象观测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2个气象预警信息终端、3个城市内涝监测点。

袁仕望告诉记者,通过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清溪镇已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流程,在遇到不利天气影响时,应急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第一时间根据天气变化作出决策。无论是防御强降雨还是第18号台风“圆规”,清溪镇根据镇内气象实际雨量、风速等情况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预警,并作出精准靶向发布和监控,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清溪镇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工作中,气象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投入实现了“小投入、大产出”的效应。“我们要用‘大概率思维去应对小概率事件’,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的投入非常必要和值得。”  袁仕望表示。

下一步,市气象局和清溪镇政府将加大对气象服务和监测预报的投入,使气象“千里眼”和“顺风耳”更加灵敏。同时,进一步加强气象和各部门协调、数据共享、应急指挥等工作,形成气象+联动机制,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构建起清溪镇自然灾害的“大应急”体系,全面提升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交通安全加上气象“砝码”

124日,广东省东莞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凌汉强做客东莞“阳光热线”访谈节目,重点介绍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其中,建设交通气象站、提升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是访谈的亮点内容。

珠三角地区海陆交通繁忙,受台风、暴雨、雷暴、大雾等天气影响大。东莞市气象局站网建设工作负责人郑汉军介绍,市局将交通气象服务作为办实事的落脚点之一,规划在全市布设8个交通气象站,在连接珠三角且车流量大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和沿江高速建设3个交通气象站,加强交通与气象数据共享和预警联动,为交警、交通部门提供交通气象服务专报和上下班重点时段天气信息,提升道路交通气象安全保障能力。

防范化解交通风险,为两座大桥提供精细气象服务是东莞市气象部门“学党史、办实事”重要的实践之一。郑汉军介绍,建设交通气象站不仅可以监控道路状况,还可以用于观测路面温度、能见度、积水等要素,通过观测积累交通气象数据,研究气象因素对交通的影响,建立交通预报和服务模式,为交通安全和高效提供支撑。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根据全省综合气象观测站网规划部署,今年东莞通过实施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工程,在大岭山、石排和麻涌建成了3部双偏振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并组网运行,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重点区域加密建设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网密度提高到4x4公里。

                                        (发表于12月17日中国气象报四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