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护航“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探寻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东莞经验 来源:  时间:2020-12-09 09:28:34 【字体:  

中国气象报记者宛霞通讯员 陈汝婷张海山报道

东莞的秋冬季丝毫没有北方秋风扫落叶时的阵阵寒意,而是暖暖的,带着些许温热。这个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城市有着世界工厂之称,人口近千万。作为广东省GDP即将破万亿的经济大市,其繁忙程度刚好映衬了眼下的这个度。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东莞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这里镇街人员密集,经济发达,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放大效应。因此,东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当地气象部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东莞模式,并积累发展成东莞经验,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三防气象服务,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在此道路上,东莞市气象局步履不停——

筑牢根基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111210时,东莞市气象台新晋值班预报员饶小强在与省气象台的天气会商结束后,便立即与镇街气象服务站进行视频会商。

尽管当天风和日丽,但他仍不忘提醒镇街气象服务站工作人员关注未来几天可能影响广东的台风最新动向,并且提出天气干燥需注意森林防火、早晚清凉注意适时添衣等会商意见。

今年7月刚毕业的饶小强在市气象局工作已4个月有余,赶上汛期这个节骨眼,他坦言预报员这一岗位令他既紧张又兴奋。初来乍到的他,值班时赶上了好几次天气过程。在预报科其他业务人员的帮助下,他的值班都有惊无险地过关了。由此,他也逐渐体会到张贴在市气象台值班室墙上的标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的冷暖在我心中的深刻内涵。

“5·22”特大暴雨是今年汛期东莞最大的一次天气过程。通过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大屏幕查看不久前新建设的东莞市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可以复盘那次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和降水区域内涝等相关情况。

受低涡切变线影响,521日夜间至22日早晨,东莞出现特大暴雨,3小时雨强刷新广东省龙舟水期间雨强历史纪录。在这次过程中,市气象局精准研判、大胆预报,及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成功实现了暴雨预测早、预报量级准和分镇街精细化服务目标。

为应对此次暴雨过程,市气象局与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及时开展会商;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强降水防御信息,与水务局共享信息,做好内涝处置应急提醒;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三级预警。522日,教育部门根据《东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突发事件灾害应急工作指引》发布停课通知。

回顾这次天气过程,市气象局预报科科长莫伟强说:气象部门和全市相关部门的有效联防联动,为此次特大暴雨防御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撑。

通过上述系统回看“5·22”特大暴雨过程的积水情况,一则关于罗沙市场内涝的详细信息和汽车被积水淹没又在水退去后再现镜头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系统由市财政投入资金、气象局牵头建设,可实时查看东莞城区的内涝情况。莫伟强说,我们根据系统提示,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提高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增强其自救能力,为应急等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类似应对“5·22”特大暴雨这样的成功服务案例不胜枚举,这得益于市气象局加强自身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的不懈努力。通过落实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等十三五规划项目,办好民生实事,气象部门建立了分灾种的天气预报系统,实现32个镇街自动气象探测全覆盖,平均间隔密度为5公里×5公里;预警发布精细到镇街,从全市24小时预报精细到分镇街逐日预报,滚动预报时效由7天延长至10天。

在东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截至目前,东莞市中堂镇、凤岗镇、塘厦镇等7个镇街已建立气象服务试点站。未来,在32个镇街全部建立气象服务站是东莞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延伸触角 为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布点

从东莞中心城区驱车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大约20多分钟后,便到了有中国龙舟之乡美誉的中堂镇。

111215时许,记者来到设立在中堂镇水务工程运营中心的中堂镇气象服务站。在这里,电脑、电子显示屏、视频会商系统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值班人员正在电脑前查看广东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上的相关内容。

通过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我们可以参加线上会议、远程连线、接收预警、开展业务培训等,十分便捷。值班人员邓伟强早已习惯每天通过该系统查看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的三防简报。

气象人都知道汛期意味着什么。每年4月到10月,广东暴雨、台风多发,站里的工作人员都比较忙,需要24小时轮流值班。邓伟强说。

经过市气象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及汛期值班的多次历练,原本不是气象科班出身的邓伟强早已学会看雷达回波图,并通过东莞市镇街气象灾害防御决策辅助系统了解中堂镇的雨情。

在中堂镇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的大楼里,气象、水务、三防、应急管理等多家单位合署办公。身为几家单位的联系人,市应急管理局中堂分局副局长、中堂镇水务工程运营中心主任谢庆锋身兼多职。

手里拿着中堂镇碧道建设平面图,谢庆锋娴熟地标注出中堂镇域内五个均匀分散的点。这是我们已经建好的五个自动气象站,加上设立在气象服务站的一个操作平台,硬件设施已基本配齐。谢庆锋说。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沓各大院校气象类专业毕业生的简历。气象服务站缺少专业人才,为了加强软件建设,我们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筛选出了这些简历,近期会组织面试,争取早日为站里补充人员力量。谢庆锋说。

除中堂镇气象服务站外,在凤岗、塘厦等其他几个镇街试点建立的气象服务站,正有效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成为三防气象服务体系的支点和气象服务延伸到基层的触角。

据东莞市气象局气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傅春华介绍,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塘厦镇气象服务站在防御20188月底的连续大暴雨、9月超强台风山竹2019818日的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政府提前做好防御准备,与2014“5·11”大暴雨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无人员伤亡报告。

根据东莞市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要求,东莞市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由各镇政府、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气象局共同负责,按照具备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业务平台、传播渠道、考核机制等五个有的标准建设。傅春华介绍,各镇街按照试点先行、树立标杆、全面推动的原则,将全面建成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在镇街自然灾害防御、水库防洪调度、城市内涝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体制机制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有效落实,是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成为东莞市气象局自上而下的共识——

完善体制机制 科学支撑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不久前,中国气象局与科学技术部联合开展的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评审结果公示,东莞市气象局等16个科普基地被授予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称号。

1112日,记者来到刚刚被评为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的东莞市气象天文科普馆。在1600多平方米的展馆里,设置了气象万千、小球大世界、气象灾害防御、气象工作站、气候变化长廊、天文望远镜、低碳一天3D影院等多个主题展区。

据解说人员介绍,作为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的窗口,这个科普馆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周定期组织参观学习,目前接待数量已超过10万人次,为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气象科学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

气象科普场馆的建设也是东莞市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当前,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加强气象科普场馆与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已写入东莞市镇街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记者发现,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并不是某一个孤立的点,而是由一个个点串成线,再汇聚成面,最后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系统。

体系的建成及其发展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今年5月,市气象局和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发文,要求镇街政府将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权责纳入本级政府权责清单。当前,在东莞市各镇街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内容中,均可查阅气象灾害防御权责清单。清单包含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做好各类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等17项内容,对于各镇街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东莞市气象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周丽介绍。《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以来,东莞市气象局依法推动镇街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属地责任,明确镇街和市直有关单位气象灾害防御权责。目前,东莞市、镇、街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已全面铺开,市、镇两级财政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实现常态化,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治理体系日益标准化。对于这些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还将通过 《东莞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来进一步巩固成效。周丽说。

对于未来发展,东莞市气象局局长凌汉强信心满满,十三五即将收官之际,东莞市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现。展望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该体系的建设。同时,重点聚焦智慧气象这一领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城市安全保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见中国气象报202012084版)